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材料。本文认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挖掘审美教育的因子,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兴趣和热爱,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和认知价值,使审美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需要,我闰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了语文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习惯将语文等同于文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唯一目的也被衍化成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最能体现和负载语言价值、语言真谛不假,但我们不能就此把语文等同于文学,同时又提倡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学教育。由此,作为语文教育实践土体的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此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王换成 《教师》2013,(11):112-112
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通常表现在言语、举止、写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上。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学,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即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利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评析好词佳句,感悟语言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就各具特色,有的活泼生动,有的美妙绝伦,有的质朴纯真……许多课文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是可以用来发展语言的好资源.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找到契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点,细细阅读,反复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主要是基于语言与文学这两大学科而开发的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文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应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丈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主要是基于语言与文学这两大学科而开发的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文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应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创设恰当的语言情境,导出词句,从品词入手,理解文本,感情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弄懂含义,达到升华,掌握词语,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渐深入,文学,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被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教育部重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60%;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性作为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已经非常明确。  搞好文学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在语文题海中成长起来的,是在与“ABCD”格式化试题的较量中学习语文的,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3.
“萨特现象”是1942-1946年间世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国学术界对萨特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萨特的影响;但萨特在我国的评论界却经历了一条漫长的“中国之旅”,旅途虽然坎坷曲折,却终归回到了公正的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学科历经“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为主宰的发展阶段,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历史学问题也逐渐显现:既包括抽象的历史哲学,也涉及具体的写作、研究方法。这在一个方面向我们预示了文学史研究视域拓展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来说明解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走向。本文认为,由于五四前后科学世界观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世界观,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西方人的幻灭感和迷失感,因此现代主义在现代中国无法取得长足的发展;相反,由于现实主义的理论预设中存在着“客观观察”和“主观建构”之间的内在矛盾,使它能够走上与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发展所不同的方向,最终成为现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亲密邻邦,历来重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与力度尽管不如当年,但依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汉学——文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俄罗斯圣彼得堡2003年出版《上海人——中国作家作品集》、莫斯科2005年出版《中国文学史指南》,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2004年编辑出版《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从中可见近年来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情况。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文学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但长期以来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轻视、贬低和简单否定的情况。本文把徽州文学摆在徽州文化、安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论述和说明徽州文学的独有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文坛相继出现了一批华裔英语作家。在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道家思想或道家哲理。目前,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绝大多数仍流于表面或单向的探索,尚未从整个价值体系和哲理性高度来梳理华裔文学所体现的文化现象,也尚未归纳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全球性意义。以颇具代表性的文本为研究基点,可以看出,在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回归和弘扬并光大华夏道家的思想;加拿大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寻根溯源,努力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编辑活动的特点十分突出。它在编、刊、售三位一体的格局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与收藏、访书、宣传、娱情互为因果、多元一体,与文学风气乃至文化思潮关联互动、相互呼应。这些特点为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许多启迪性因素和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