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淡化高校行政化色彩,使高等教育逐步回归社会,从而形成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格局。改革的进路,采取了文明社会演进的基本进路,即实现高等教育从身份管理到岗位契约管理的变迁,管理效益观实现从侧重形式平等到注重机会平等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项政策.它对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招生和补偿教育,保障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虽然自1951年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制定以来,它的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式如受益群体边界、招生标准等都有变化,但始终坚持平等取向和以少数民族为受益群体,并建立了独特的教育模式--民族预科教育.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平等取得的成效,与各项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平等的教育立法密不可分.通过对相关立法梳理发现,美国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平等立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与质疑期三个阶段,在立法演进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立法关注点与时俱进,立法内容逐步细化,立法兼顾公平与效率.这启示我国要加快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加强高等教育法律执行和监控力度以及切实提高大众性别平等意识,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4.
高校招生考试的公平性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内容。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公平是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是规则统一性与方式多元化的有机统一,是统观整体的系统性社会性平衡。考试、录取和相关政策是高校招生考试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升高校招生考试技术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尊重异质化的多元录取机制,把握高校招生考试宏观政策干预的适恰性,将会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5.
胡云  孟珍伟 《文教资料》2010,(10):167-168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作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受资源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不同阶层、地区、民族、性别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从法律的视角来看,这种机会不平等的成因包括政策制度的不合理,立法、司法、行政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主体权利意识的淡薄。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2021年我国高考分省录取数据,从高等教育总体、本科和一本等三个维度分析高校扩招政策实施24年间的省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省际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采用当年入学率测量省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现省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呈现明显的“模式化”特征,表现为低录取、较低录取、中等录取、较高录取和高录取等五个模式,且各模式省份的当年入学率均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省际不平等,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体、本科和一本入学机会的省际不平等程度均较低,但近年来有扩大之势。因此,建议依据各省份的当年入学率精细化调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倾斜政策,并重点改善本科和一本层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经过了法律平等权的获得、隔离但平等的处境、政策优惠的促进、逆向歧视的申诉、融合调整的统一五个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审视其政策发展历程,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少数民族家庭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难以保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推进阻力较大。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的经济资助政策和提供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是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失衡存在一定的制度性原因.为保障社会各阶层平等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方面应改革招生制度,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平等分配,另一方面还需转变高等教育收费模式,完善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机会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雪莲 《教育评论》2012,(1):162-164
建国后,韩国政府积极制定和推行各种促进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平等的法律和政策,使女性教育实现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6、0年代和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和90年代初高中教育逐渐普及,到现在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的质的飞跃,这为我国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变教为学"课堂教学倡导"课堂平等"的教育理念,期望每一位学生拥有平等机会,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课堂教学试图赋予个体平等,力图实现课堂平等,期望学校平等和社会平等,进而勾勒出未来文明社会的美好景象。  相似文献   

12.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识别与界定阶段、探索性发展阶段、突破性发展阶段、深化与规范发展阶段。文章回顾并总结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发展在这四个阶段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地方高校存在机构及岗位设置自主性缺乏,人员总量内进人用人管理模式固化,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不完善,教研人员外事审批严格套用公务员标准等人事自主权落实不到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各方共识不足,计划色彩浓厚,碎片化改革多,省级统筹乏力。破解束缚地方高校人才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凝聚多方共识,形成整体合力;厘清两个区别,凸显教育特性;突出管办分离,优化管理方式;注重全程发力,把握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5.
智慧矿山是现代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井下运输系统也向无人化、自动化发展,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课还是针对老旧的井下运输系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建设了国内第一套矿山井下信集闭运输实验教学平台。论述了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及采矿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为我国采矿工程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教学效果。民族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教学环境、科研工作及校园文化都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师对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理解存在不足、人才外流现象突出、非个性化的科研考核制度以及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欠缺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专业精神的发展受到制约。建议应强化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民族团结;优化教学资源稳定队伍,增强教师职业意识;完善科研评价考核制度,突出科研的区域性和服务性;提高民族文化素养,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对留学生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及与目的语文化对比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教授汉语。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俄罗斯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对比了中国和俄罗斯文化的差异,并给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经历了恢复阶段、完善阶段、繁荣发展阶段等发展历程,在政策完善、师资保障、学生规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应该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又一有关教育的重点建设项目,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面对“双一流”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应该处理好民族特色在教育中的科学合理应用,这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民族教育是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基础,学科建设作为教育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是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梳理分析“双一流”政策颁布后有关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研究的文献,以期为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研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