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链》是经典名篇,采取“两代人同读《项链》”的教法是一种尝试:问题预设,让预习在新奇感受中完成;课堂展示,使得两代人的观点在立体时空里碰撞;鼓励表达,促进思想在深度思考后形成.这样既创造了亲子阅读的机会,又拓展了课堂的时空容量.  相似文献   

2.
程莉 《青海教育》2009,(9):30-31
前不久,我校举行“有效课堂”教研活动。其中,公开课《项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在此,先对这节课的教案及课堂生成作一回放.  相似文献   

3.
盖爽 《文教资料》2010,(13):59-60
文章作者对一位年轻教师讲解的世界名著——莫泊桑的《项链》进行了实录,认真分析了其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开放性的思路引导.并指出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问题.最后点评,认为课堂教学总体上比较成功,反映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文学底蕴.值得同仁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4.
《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在《项链》中都隐喻了哪些思想?莫泊桑想在《项链》中启示读者哪些方面的内容?《项链》的艺术价值何在?诸多问题一百余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下文是金传富老师引导两个班的学生的探究所得。  相似文献   

5.
陈卓 《华章》2012,(14)
《项链》自从被进入各种教材后,许多评论文章对其主题、结局等众说纷纭,对此笔者有一些感想阐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笔者认为《项链》的主题就在作者发出的简洁感叹中.结局也是不言自明、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尝试把“平等对话”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会上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下面以《项链》这堂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开展“平等对话”的。  相似文献   

7.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随后《项链》被选入当时的国语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项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解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从《项链》进入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写的脍炙人口的一个短篇。名为短篇,实则篇幅较长。原教学参考书定为三课时讲完。过去,我按常规教学,介绍作者、划分段落、处理生字词、分析人物、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等,也曾用过三四课时进行教学,结果课堂效果不好。现在我自觉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地处理教材,仅用一个课时,就能突出重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个课时中,我着重处理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有哪些情节?2.小说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启发、点拨,同学们明白:线索是“项链”,围绕线索形成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五部分,构成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而这些内容的讲授,仅用十分钟。接着重要的是对路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内涵以及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学界已经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于本体象征文本探析以及基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的哲学分析,对《项链》的文本内部及文本外部均进行了详实而深入的探究。本文试图在社会规约的范畴探究《项链》中体现的对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以及与其境遇类似的女性潜在的社会规训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刘震宏同志的《<项链>主题辨识》一文(见本刊1989年第7~8期,以下简称《辨识》),指出了过去在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这对人多有所启发;但该文对《项链》主题所作的分析,却是大可商榷的。刘文认为,《项链》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已明确指出,即“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段话能否视为莫泊桑对小说主题的归纳?下面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秀玲 《师道》2014,(10):40-41
如果将课堂比作一副项链的话,那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这副项链上的颗颗珍珠。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问题不光能够诱发学生的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生成课堂里的亮点,让课堂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来。  相似文献   

13.
在通常的理解中,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我的看法与此不同。教学内容当然是重要的,但内容是由教材决定的,而不是由课堂教学决定的。你选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我还能把它讲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你选的是莫泊桑的《项链》,我还能把它讲成《武松打虎》?一但到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问题就是相对确定的了,教法的问题就是最最重要的了。  相似文献   

14.
《项链》中玛蒂尔德一连串的“梦想”究竟说明了什么?这是直接关系到对该篇作品评价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项链》,即可发现,作品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就构成了难以谐调的矛盾,而这矛盾的运动就决定了玛蒂尔德的一系列想法只能是“梦想”。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录下这两段文字:  相似文献   

15.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名作,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对《项链》的理解,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理群教授写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不同意“批判女主人公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之说,提出“作者并不热衷于对这位女主人公的‘逻辑’与追求进行严厉的价值判断”:“人们早已习惯于把‘追求享乐’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赏析《项链》的叙事节奏对揭示小说主题的意义。2.理解小说叙事的节奏并体会其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项链》是19世纪法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引发了世人很多不同的解读和探究。那么这部小说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项链》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如下几方面: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教学时,我突破了小说教学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总结、写作特点的归纳这一程式化做法,采用课堂表演、改写对话  相似文献   

19.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所执的是一条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例如《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第3期就刊登了姚志忠先生的一篇文章《〈项链〉主题再探》,文中经过论述,认为《项链》主题是“怀疑以至控诉命运,以否定现行的秩序与制度。”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这种提法有待商榷。笔者想通过假设性推理的方法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小说《项链》是一篇并不好教的文本,不好教的根本原因是,它太熟悉,学生熟悉,教师更是熟悉.小说这类文体,对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特别即时性的东西,因为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小说情节的新鲜、曲折、扣人心弦,一旦在课前读过这篇小说,那么在课堂上阅读、研讨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就像在看一部被剧透的电影.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项链》是一个早就读过的故事,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研讨的欲望,就成为了开展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成功做到这一点,不是仅靠课堂形式的新奇,而是应该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之上,深入文本有质量地研读.让学生超越仅关注小说情节这个层面,去品味感受更深层的东西,这样阅读的持久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