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学习规模出发,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仿用和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观目前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教材编写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人教版为代表,将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地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这一切主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文中的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方法,以阅读促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观目前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教材编写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人教版为代表,将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一种以语文版为代表,将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分开编写.是分开编写好,还是整合在一起好,尚需要实践的检验.但是殊途同归,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设置的都需要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教材设置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情,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传妃 《亚太教育》2019,(8):186-18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析教材中的语用要点,储备语言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7.
读写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活动。以读促写是读写结合的一大重要板块。聚焦教材中的选文,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指导。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是从阅读的角度进行教学,忽视其写作教学的意义。朱自清的《背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是以读促写教学的优质范例。其写作角度、情感抒发、遣词造句和结构章法等都是初中生写作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主流学科,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自主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上的复习,巩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引导学生复习的时候,要以写作与阅读作为复习的重点,关注学生在复习中的心理变化,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概括起来,新课标作文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害怕作文是一个普遍现象,怎样做到让学生不害怕写作呢?鄂教版新课标教材做了大胆尝试。教材采用话题呈现方式,作文教学单元由“话题…  相似文献   

10.
旅游有人导游,读书有人导读;学生摹仿写作也应当有人导摹,即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中一些好的笔法(写作方法)进行摹写。从学写作的角度看,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无非是一些写作的实例,学习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别人做文章。小语教材上许多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笔法各异,多姿多彩,应当组织学生摹写。教材后面虽然也有作文的要求,但那多是综合训练,范围较大,难度较高。笔法导摹,从整体上看,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语用的机会,开辟语用的渠道,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学”和“做”的完美融合呢?在这一点上,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就是例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用元素,促进学生的语用学习。本文立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尝试为学生构建“1+X”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围绕教材这个“1”,生发出“X”个写作角度,从而在读写结合中培养语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段话蕴含了写作功能的课程定位:写作既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目标,也是达成目标的工具和路径。而用好教材的前提是理解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理念,认识并用好教材设计的写作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教学的重点。小学低年级教材所承载的任务与中高年级不一样。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课文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首先是为学生学习生字词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其次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既然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  相似文献   

15.
<正>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诸多问题,如主题不明确、选材陈旧雷同、详略不当、缺乏细节描写等。鉴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大多是依托教材进行的,因此怎样在教材的课文教学层面把学生的读写学习结合在一起对  相似文献   

16.
刘静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2):154-154,17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而现用教材低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也势必非常吃力.  相似文献   

17.
黄筱红 《江西教育》2012,(Z2):26-27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  相似文献   

18.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全新概念,是一种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组织形式,也给初中语文课程指明了学习任务新方向。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均设有写作板块,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视角研究单元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整合单元写作内容、明确单元写作目的,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单元写作教学,可以明确教学目的,使单元要素得以积极落实,课程教学视野更加开阔。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写作又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写不出东西来,总感觉写作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薛丽珍 《教师》2019,(16):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告诉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抓住教材根本,使教材文本中的语言为作文教学所服务。课文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教材作品中学习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并能有效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有效利用教材中优美句段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以课堂小练笔的方式,有效学习课文中的文本语言并进行写作。教材文本语言的范本能吸引学生,还能起到激发其写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