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小亮 《精武》2003,(8):24-26
洪洞通背拳,又名无极通背缠拳,是中华武林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兼内外两家之长而名播武林;因与陈氏太极拳异名同骨的血缘关系而引起太极拳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人说,洪洞通背拳就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故乡——河南温县陈家沟第十二世传人郭永福所传的“一百零八势”太极长拳。就其本意来讲,“通”为通达、开阔、力从背发之意,体现通背拳腰脊发力、贯于肢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瑞华,(又名润华)1963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著名拳师。安徽省临泉县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被安徽省蚌埠市陈式太极拳小架协会、江苏泗洪县太极拳协会聘为教练。  相似文献   

3.
在武林中,提起康小亮,可谓声名显赫,人们都知道江苏省如皋港有一个蜚声武林的如皋市小亮通背缠拳武术馆。作为通背缠拳传人的康小亮,2007年至2008年,荣获全国武术冠军和世界武术冠军。多年来,康小亮对通背缠拳的贡献有目共睹,对通背缠拳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6,(1):T0001-T0001
1949年5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其中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5.
凌召 《中华武术》2004,(5):46-46
《拳经总歌》最早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太极拳谱,是参照戚继光《拳经》歌诀、提纲挈领地撰写而成的纲要性歌诀。全文22句,154字,是陈式太极拳的经典。然而,细心揣摩全文,它不但是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纲要,而且还可以作为各门拳种的技击指导。敝人偏爱古典拳论,搜寻在案,研读禅悟,虽觉词句隐晦深奥,玩味日久,也觉有些豁然开朗,然而,难免偏颇一格,此文仅供各派技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7.
李滨 《武当》2004,(6):29-32
陈卜、陈王廷,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姓先祖。本来,他们不涉及关于蒋氏与子蒋发活动年代及其对陈家沟内家拳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只是因为民国初年归国留学生“打倒孔家店”,从而开启文化疑古之风之后,在三十年代讨论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之时,陈姓先辈如陈王廷,才被唐豪叵测发挥为太极拳创始的人物。为了澄清太极拳发  相似文献   

8.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练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  相似文献   

9.
洪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地域.在历史上曾多次向外大规模移民.因此.洪洞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就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体系。洪洞自古民风强悍,有尚武之风,形成了众多颇有特色的武术拳种,通背缠拳就是这诸多拳种的一个杰出代表。通背缠拳的始源至今尚无确切定论.还有待于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绪论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及陈氏太极拳传统架(功夫架)拳谱(动作名称),是太极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螺旋缠丝,纵放屈伸;一派大家风范,一路过关斩将;《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王战军轻松夺冠。王战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他的父亲就是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1,(3):34-34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李师融  李永杰 《武当》2006,(1):28-29
据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记述:“从《陈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拳艺一般,玄孙甲第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由此可推知,陈王廷从蒋发学得的太极拳艺,只是初级功夫,未得太极内功真谛,无能传其子孙后代。为什么呢?原因是陈王廷一生习外家拳的炮捶,晚年才学太极拳,由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拳术,以文化拳和哲理拳而著称。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还专门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已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5.
陈家沟村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现有面积2万余平方米,人口2600余人,陈氏占总人口的70%。陈家沟南望黄河(不足5公里)与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相似文献   

16.
陈永福1951年出生于西安市,祖籍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二十世。解放前因战争和天灾频发,很多陈家沟人都辗转定居西安,其中有很多太极拳名家。练太极拳已是  相似文献   

17.
李寒停 《钓鱼》2010,(21):10-11
2010年9月15—1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指导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主办,河南省钓鱼协会、河南省温县人民政府承办,北京鼎齐生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深圳钓鱼郎渔具设计有限公司、河南温县金色田野垂钓中心协办的2010年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中国陈家沟——汉唐天下杯”总决赛,在河南省温县金色田野垂钓中心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0站入围的62支俱乐部(加东道主两支)共186人参加总决赛。  相似文献   

18.
史美雄 《武当》2011,(1):28-30
陈王廷是陈家沟的第九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是陈家沟拳创始人,这点大家应没有疑问。问题是陈王廷造了什么拳,至今还是意见不一。因陈王廷70岁过后,体弱多病,感怀身世,才写下了长短句《叙怀》——"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但根本没有记载造了什么拳,由那些拳种作为蓝本。现以个人手上资料去理解分析陈王廷造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双英破敌"说的是陈家沟陈恂如、陈申如兄弟,以过人的功夫和智慧,勇斗强盗土匪的故事.陈恂如、陈申如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的一对孪生子.这个故事在清康熙年间被编为戏剧,广泛流传,一直传唱至民国末年,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一带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的陈氏太极拳大师、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陈立宪给学生们讲...  相似文献   

20.
陈氏太极老架式(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学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本篇介绍的是老架一路。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