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元衡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武元衡诗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武诗的写景艺术,并从字句的锻炼、气象的富丽、设色的华丽、景物描写的清丽等几方面阐释了其诗“瑰奇美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六朝是诗学和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选取佛教引入与诗人思维、佛教崇尚自然与山水诗发展、佛教思辩论说与诗人对诗学言意关系认识、佛教中道观与诗学的折衷方法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力图把握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咏竹诗作为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轻视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探讨了咏竹诗的出现于齐梁时期的原因,南朝咏竹诗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咏竹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5.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观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惠特曼的写景抒怀诗,再现了美国山河的壮美,展现了战争场景的雄阔,体现了诗人爽朗的襟怀,以生动的描绘、浓郁的抒情和警策的寄意寓理取胜,具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勇  马群英 《海外英语》2014,(12):275-277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既有关心人民疾苦的讽喻诗,也有怡情保和的闲适诗。而闲适诗中的诸多写景诗不仅仅描绘了四季或身边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中还应用了隐喻手法。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闲适诗中的写景诗,解读诗中体现的情感和所折射的当时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9.
2017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其中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灵魂,在语文课堂中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底蕴与健康生活的重担。而学生进入中年级,对语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赏析能力,这一阶段更是培养学生走上文学之路最重要的阶段。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总结了这一阶段针对写景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 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为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 现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 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较之前代咏雨诗,南朝咏雨诗更专意咏雨,描绘更细致.写法上以描写为主,议论和陈述更少,叙事化倾向减弱到最低程度,关注更细微的意象.这些特点的出现,反映了南朝文学对"形似"的追求,这是文学发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曹植这位建安之杰,其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大部分的学者虽因其思想性不高而加以否定,但也仍对其深远的影响而大为赞赏。笔者试从游宴诗的历史传承并结合曹植自身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分析其游宴诗的创作缘起。  相似文献   

13.
萧纲的写景诗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景诗不同,萧纲写景诗富有灵动而又静谧的意境,且意境构造呈现逻辑与反逻辑性交叉的动态过程。细究可见,萧纲写景过程有意构造情景和谐的画面,且多与空灵境界的升华休戚相关,并表现为主动靠拢的特征。基于此,萧纲写景诗风格与其宫体诗艳丽之风完全相反,于锤炼字句、情感表达上摆脱了绮靡之风,笔力干脆,表现出铿锵之气,意境开阔且富有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体现了“以气为主”“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他的写景诗从艺术形象、抒情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有着独特鲜明的抒情特色: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表现鲜明个性、抒发饱满激情;因情设景,依景而达情;率真自然、清新明丽。  相似文献   

15.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唐代应试诗虽然只是唐代诗歌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但它有着令人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文从情怀的寄托、想象的空间、艺术的呈现、意境的熔炼四个方面,选择应试诗中写景咏物诗与同时期其他同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以此来了解应试诗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唐代诗歌丰富多彩的一面,以及科举考试所造成的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笔者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了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姚梅 《文教资料》2013,(32):22-23
镇江金山风景优美,形胜天然,有“江南诸胜之最”的关誉。历代文人雅士到此登临游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题咏,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山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综观这些诗歌,自然与佛教两方面内容贯穿始终,观自然山水之美,咏佛教庄严肃穆,体现了重要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当中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并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西域屯垦戍边诗是着眼于地域与诗歌题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分类。南朝文人没有踏入西域的机会,也极少有专咏西域屯垦戍边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典故、意象的方式.使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在诗歌中复活。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欣赏与激励,不仅承接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昭示着西域屯垦戍边诗萌芽时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