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阳明学是由王阳明先生所创立,由其弟子后学所继承发展的学说。阳明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说,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分化阶段、转型阶段和开新阶段。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阳明学在从明末阳明心学到清代经世实学的转型时期,黄宗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现代,阳明学也不是僵死学问,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应当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3.
船山在其著作中总是不遗余力地批判王学,但后人对前人的批评总是包含着对前人思路的继承与扬弃,阳明对明代理学的巨大影响更是决定了船山并不可能像他自我认定的那样完全弃绝王学的理路。"权"是儒家非常核心的实践概念。船山对阳明"经权"思想的扬弃将明代空疏之学重新拉回到经史实学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界,唐顺之是实学思潮的预流者,但唐氏的实学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唐顺之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唐顺之融贯朱、王之学,注重实学;在第二个阶段,唐顺之的心学思想逐渐成熟。他先是接受王学右派(归寂派)的去欲工夫,舍弃实学。这一次转向是对实学的背离。其后,由于体认到本心的圆活洒脱,唐氏对王学左、右两派的思想重新作出整合,吸收左派(现成派)良知自然的学术观点,主张纯任天机流行,去欲工夫则突破了"闭门厌事"、"闭关独卧"等刻意求虚寂的修行方式,转向"应接纷纭"、"观书学技"等外在的"事上磨炼"上。由此,完成了对心学思想理论困境的突围,重返经世之学。阳明心学也因唐顺之的理论发展,完成了向实学的丕变。这在实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上,朱子、象山、阳明均持肯定态度,只是阳明强调心理一体,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终极天理的内在性上,朱子兼强调其内在于万物与内在于人的两个方面,所以他的工夫论既有向外的"道问学",又有向内的"尊德性";象山和阳明强调其内在于人上,故而他们的工夫论重在向内的"尊德性"。由于象山没有指出心在本体论上与终极之理是一体的,所以他并没有详细论证心对于外物的统摄地位。这一点直到阳明才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宁波商帮的兴起,孕育出黄宗羲开风气之先的实学教育思想,而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实践为己任的浙东学派又将之发扬光大,潜移默化为宁波商帮的文化底蕴,从意识形态上促进了宁波商帮的发展与雄飞.  相似文献   

7.
钱穆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初喜阳明学,后尊朱子学,总是力图绾结经学、史学与理学,最后走近朱子学是自然的。但是,钱穆对阳明学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早年说阳明“高明”,晚年却说阳明“粗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钱穆对阳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立场,且总是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介入,这与其在研究中总是渗入较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钱明教授对"阳明学"概念在东亚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展开了探讨,指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于近代日本,并对"阳明学"的贬义使用、中性使用等情形进行了分析。崔海东教授认为阳明南赣乡治实际上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了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但此次运动显示,阳明全无政权、  相似文献   

9.
魏校(号庄渠)转手老师胡居仁(号敬斋)的心与理一思想,提出理体气用、天下一心的"天根学"哲学思想体系.在涵养端绪的心性功夫下,魏庄渠继而提出体仁、主静、主教、发勇猛心与透生死关等道德修养方法,并重视收敛摄密与讷言敏行等向内用力的践履操持.其主静体仁功夫论与罗洪先(号念庵)、聂豹(号双江)的归寂主静说相契.魏庄渠思想坚持传统朱子学,反对阳明心学,其学术思想体现出明代中期部分儒学家试图使明代心学向传统理学(实学)回归的趋势.分析魏庄渠的理学思想,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笼罩下传统理学家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10.
话说"教孝"     
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陆陇其,当过上海嘉定知县.一天,有位母亲告儿子不孝,其子被传到县衙.陆陇其见是个少年,便对其母说:"让他留在我身边当小僮,再慢慢开导他."陆陇其是个孝子,每日晨起恭立于母亲房门外,待母亲起床后,即送上洗漱用具,再送茶水请母亲饮用.午饭时,陆陇其又面带笑容给母亲夹她爱吃的菜;等母亲吃饱后,他才吃母亲剩下的饭菜.晚饭也是这样.母亲身体稍有不适,陆陇其便守候在床边,通宵服侍.那位少年跟随陆陇其数月,耳濡目染,思想触动很大,深为自己的不孝而内疚.一天,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要求回家.陆陇其说:"你们母子失和,为何还要回去呢?"少年流着泪答道:"过去小的不懂事,如今亲眼见到大人尽孝道,敬母亲,我已后悔极了."后来,这位少年也成了有名的孝子.  相似文献   

11.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12.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浙中王门和江右王门公认为是阳明后学中的两大最重要的学派,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基于阳明学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浙中和江右特定的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浙中王门更多地关注"学",阳明学的内在矛盾使他们逐渐偏离王阳明的宗旨,江右王门更多地关注"术",即以阳明精神为指导,挽救世道人心,建设地方社会,虽然在理论上对阳明学有所偏离和修正,却更好地贯彻了王阳明的宗旨,故"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赵志皋是阳明后学和在朝王学代表。由其师承、讲学和交游考察可见,赵志皋是一位热衷于讲学的阳明学信徒。从其政治思想来看,他又是王学左派王畿"政学合一"论的信崇者和实践者。赵志皋的阳明学之路,体现了晚明阳明学发展变化的重要侧面,即从讲学走向结合个人身心修养和有益于家国方面,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王阳明及后阳明时代的明代中后期江右地区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缘环境,可以将赣州归入以"新界""流民"为主动脉的阳明学的地缘系统,而相对应地把吉安等地归入以"族群""人缘"为主动脉的阳明学的血缘系统。赣州在阳明学的地缘系统中更多的属于"事功性地缘",与吉安等地的师承性和家承性地缘有不小区别。在后阳明时期,赣州王门显得并不那么活跃和持久,较之阳明时代,无论影响力还是辐射面都有递减之势,而吉安的情况正好相反。因其师承性、家承性的地缘文化特征,在阳明尤其后阳明时代成为全国传播和发展阳明学的中心。基于比较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吉、赣王门成长过程的差异性作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一,明清实学思潮演变历程 明消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它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孙奇逢、李颐、黄宗羲为明清之际儒学之宗,被时人并称为三大儒。作为明朝遗民,三人拒绝仕清,将精力转向了文化学术领域,私家讲学即是其重要的学术活动。通过对三大儒讲学经历及讲学内容、功用的考察,可看出其学术思想和清初儒风的嬗变。孙、李、黄同出于阳明学派,又都不同程度地对心学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在讲学时以包含实学思潮的理学、经世致用之学为主,戒空谈心性,主张由“虚”返“实”,以“实”补“虚”,表现出由阳明学返朱子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整个体系。船山以阳明学为对立面,以易知简能、至善无恶、以行兼知构建船山学体系。三个层次是相互交裹的,尽管批评中表现出明亡之恨向阳明学的宣泄,但亦是阳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是船山学与阳明学健康协同发展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颜元课程改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颜元是清初知名实学家,是教育改革的先行。为培养实学人才,他以实用为宗旨,对教育内容进行了彻底改革。这项改革,开中国新教育之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我们当今的课程改革,乃至于对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