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份。 这一年,是邓小平真正主导中国命运的元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重点。但尽管如此,在1978年追求个人经济福利的成长,依然是一个让人战战兢兢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4.
粉丝亚文化再现与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所特有的重复而持续的消费行为,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中对粉丝群体表现出培植和利用的商业意图.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娱乐文化常常以娱乐的方式、狂欢的姿态再现粉丝亚文化,而粉丝现象唯有满足大众传媒所规定的“新闻价值”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媒介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再现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易欣 《东南传播》2014,(9):136-139
艺术与科学知识统一于劳动实践,用艺术作品和艺术手法再现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为学生提供大跨度联想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强化教学效果。本文以媒介经济学的课堂艺术再现实践教学为例,探讨了课堂教学艺术再现的方法与原则,旨在把课堂教学与美育沟通,使知识与艺术交融,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和框架理论考察地市级党报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7.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瑞麟 《视听》2021,(5):151-152
电子媒介时代,媒介技术愈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用户体验也从洞察力向体感力进化.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虚拟现实技术以独特的沉浸感和在场感强化了用户的感知体验.在媒介进化论的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遵循技术传播媒介的人性化趋势,力图再现前技术时代人类的感官和谐,并平衡前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延伸.本文从技...  相似文献   

10.
王恩州 《东南传播》2011,(11):78-81
以内容分析法分析中国大陆、香港与澳门地区三份公办报纸于2006-2010年期间对城市低保户的有关报道为分析对象,以内容分析为方法。旨在探讨媒介尤其是报纸如何再现城市低保户媒介形象。研究发现:大陆与港澳地区对于城市低保户的媒介形象再现关注率不一,但都从关系国计民生的角度再现。再现角度单一,多以宏观政策角度对其描述,新闻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网络新闻报道的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对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存在的误读和消费主义偏向。特别是在以娱乐和消费为主导的网络时代,女记者该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身份,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超 《东南传播》2011,(8):49-5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进城打工已经成为中国农民的一大潮流,也是社会的一大现象。本研究从2001至2010年近十年间的中国电影文本中,摘选出20部有关农民工题材的电影,并且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时于农民工形象的再现。研究结果发现,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地理学的视野下,"中心"与"边缘"、主流与"他者"、异托邦等呈现出丰富的媒介文化层理.此外,政治图景与性别、族群等社会空间也借助媒介与物质地理被构建起来,媒介还可以视为社会群体为争夺地理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地理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意义生成与解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再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媒介不仅参与了农民工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解、认知农民工的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义,并可能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规范.因此,从建构论视角研究媒介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再现,分析再现的深层动因,解决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扭曲再现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也生活在媒介社会。媒介传播从媒介渠道类型、媒介信任、媒介内容框架三方面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官方媒介与非官方媒介使不同背景的公众风险感知产生差异。较高的媒介总体信任度则可以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媒介呈现风险事件时正负性内容框架使风险感知呈现差异化结果。媒介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以情绪、知识两变量为中介。因此,在应对风险事件时,媒介应维护品牌信任度,结合自身属性与细分受众发布有效内容,稳定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6.
关注媒介信息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后疫情时代媒介效果研究的焦点之一,但迄今少有专门研究疫情媒介信息接触对创业者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南省1040位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网络问卷调查,论文考察了后疫情时代创业者的媒介信息接触、心理健康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疫情大规模暴发结束后的反弹期,创业者使用新媒介获取疫情信息明显多于传统媒介,但并不是每一种新媒介的被使用率都比传统媒介高;微信是创业者使用最多的新媒介,但他们对微博的使用远不如电视多,甚至少于对广播的使用;创业者是一个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群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比率达89.5%。采用两种方法对创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传统媒介信息接触对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保护效应,而新媒介信息接触对其心理健康则具有损伤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媒介信息接触,不管是传统媒介信息接触还是新媒介信息接触,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传媒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影响着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接纳,京沪穗六家报纸的文本分析表明,六种再现类型易于使农民工被他者化、边缘化,易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促生群体歧视反应。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福建省委正式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海西"成为福建省的又一代称。十年来,国内媒体特别是省内媒体对福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环境、旅游、自贸区和两岸关系等方面再现了福建省的媒介新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和传播良好的福建新形象,既要尊重和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利用议程设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还要注意凝聚两岸媒体的协同力量,维护正式媒体关系,为福建新形象的传播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刍议私营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现阶段私有资本兴办图书馆的目的和形式 ,对兴办赢利性私营图书馆提出质疑。认为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图书馆以赢利为目的 ,违背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无法承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强调现阶段我国的私营图书馆只能是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