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炎武(1613—1682)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其学行可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概括。顾氏倡导博学,反对空谈,强调务实经学以取代空谈心性的理学。所谓"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秉持着经世致用理念,开风气之先,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经学之建设》虽顾氏重视实事求是之学,然在《易》学方面,却是承袭"程朱义理学",借《易》论事,或借事论《易》,惟不承继邵雍的图书象数之学。其治《易》亦反对空谈,力主实用,希能"体之于身,施之于政"。然问题是,顾氏反对宋明儒的空谈性理与天道,但宋明《易》学多论性理与天道内涵,因此,在顾氏承继"程朱《易》学"时,其如何将《易》理切于实用,抛却性理与天道之论?在此,顾炎武《易》学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又是如何?诸如此类问题,则是本论文所欲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有学生问:“这里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又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作为我国经学的极盛时期,历代学者均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就两汉时期经学传承特点这一课题之研究,经历代学者到清代而达顶峰。其代表性的著作《授经图》、《经义考》、《传经表》和《两汉三国学案》,在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体现了清代学者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4.
仲辛 《教师博览》2013,(6):57-57
<正>韩愈《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是教师的通称,自先秦沿用至今。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先秦时代,人们将教师统称为"师傅"(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列女传》和《女诫》两部著作,检视了汉代的贞节观。不论是从写作目的,还是具体内容来看,这两部书的用意都不是专门针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书中有关内容不过是沿用以往有关贞节的言论。文章认为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新的系统化的贞节观念;在贞节观这一问题上,两汉时期也并没有表现出比以往更加严格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流传史上的"暂显于汉"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与其魏晋时的"寝废"状态形成了明显对比。《山海经》之"暂显于汉",主要决定于两汉以其为内容可信的地理典籍。两汉与西域交流、谶纬之学兴盛等时代因素也为《山海经》在当时广泛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刘歆的校订对于扩大《山海经》在两汉传播亦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5期刊登了《叛逆小子张默:频频粗话何时休》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张默由戏剧谈人生,但其话语中除了对生活的抱怨之外,更多的是可怕的怨恨。之于媒体,何须太讨巧?做好自己,才是硬道理。""之于"当是"至于"之误。《现代汉语词典》《汉  相似文献   

8.
“脱膊”考     
冯沅君先生<古剧说汇>解说"脱膊杂剧",指出"脱膊杂剧"是一种武戏,并认为"脱膊"之"膊"应指"褡膊",而非"胳膊"之"膊",后以脱膊指代脱衣.这固然有道理,但我认为"脱膊"的"膊",代指"胳膊"之"膊",似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文如其人"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来源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后来,汉代的<毛诗序>接着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按照这一古老的诗学理论,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诗,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诗就可以知道诗人有什么样的志了.  相似文献   

10.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11.
据<后汉书>注释,<资治通鉴>所采<后汉书·宦者列传>中的"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句中的"太子府史"一词应按太子府里的"史"解释为没有明确职责的"府吏",而非元胡三省所注的"太子府史掌东宫府藏".细查相关史料得知:"府"、"史"、"府史"三词各有一番来历,均有各自特定历史涵义与应用范畴.两汉时期的府吏中,只有"史"而无"府"与"府史".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宗室涵盖所有的皇室成员,世代规模可以说是无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汉代宗室内部毫无区别,他们以在位皇帝以及蕃诸侯为中心划定五服范围,五服内的宗室才拥有属籍,五服外的宗室没有属籍;有属籍的宗室才有特殊待遇,无属籍的宗室其特殊待遇自然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13.
李桂花 《文教资料》2008,(33):48-49
对于<诗经·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之"义类"二字,学界多以"善"、"美"、"好"相释.然而,若考之于诗旨、句意以及古籍中"义"、"类"的用法就会发现"义"还有"邪僻"之意,"类"有"戾,曲"之意.将"而秉义类"之"义类"解作"邪恶",方才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14.
"文王受命"是周王朝立国的终极依据和王朝命脉之所在,也是周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有周一代的社会观念。关于"文王受命"说的起源,比较流行的司马迁所述的"虞芮质成"说实不如《程寤》的"大姒之梦"说更近乎历史的本真。这个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大姒之梦以前,文王受命是指接受商王之命,其后,则是取商王朝之命而代之,只是到了周公时期其内涵才扩而大之,成为文王接受天赐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清华简《程寤》篇对于说明"文王受命"问题十分重要,此篇以述史为主的写法和一些用辞之例,都表明它当成书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的史官之手。这对于研究《逸周书》的成书时代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但"逍遥游"是什么呢?从古到今,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是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说清楚。笔者从"小大之辩"与"逍遥游"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逍遥游》篇中的9个小故事,最终得出结论,"逍遥游"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通行本《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句。此句历代各本或作"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马王堆帛书本同,有学者因而怀疑今本"千里之行"句乃后人所改。根据传世典籍及新出上博竹书文句,先秦两汉时人常以"步行千里"为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古人常用之成语。故此,先秦时《老子》可能已有作"千里之行"的本子,今本的文句应有其来源,未必是后人改订。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18.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教化价值。《史记》与《汉书》极力为乐教作出正当性说明,劝诫君主应当杜绝纵欲享乐,要将音乐作为教化形式推行天下。《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了东汉初年与曹魏时期复兴礼乐教化之实践。《史记》还继承了董仲舒等汉代儒者论乐之特色,将音乐扩大到天地境界,并运用比附思想,将其与五行、五德等进行类比性认识,成为《白虎通》等文献乐教思想的来源,是两汉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乐教思想之产物。同时,《史记》给予“发愤而作”、不能展现“中和”情感面貌的文艺作品高度认同,开始强调主体自身情感的独特价值,认为社会必须给予此种个体性充分的认识与肯定。于是,一种有别于西周“能群”观念的、强调个体独特性的音乐哲学观念开始在两汉兴起,最终导致了魏晋时期乐舞与教化脱钩,走向个体化与艺术化。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以下简称《文》)如是总结到:“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这里把立人看成立国、强国的前提了。他又说,要立人“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而其它几篇文章中也多次申述既要张扬个性.崇尚理性精神,还得鼓吹破坏精神,摧毁那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堡垒,使人更加独立与高尚。五四时期.鲁迅的立人观在早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上下求索之战士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20.
王静 《学周刊C版》2010,(10):205-20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礼记》中记载的一首祭祀歌谣到《诗经》《楚辞》,从“建安风骨”到“太康诗风”,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