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2.
陈启庆 《莆田学院学报》2010,17(3):15-18,26
庄子话语言说策略是庄子表达修辞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由谁说、说什么、以何种态度言说的问题。掌握并洞悉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庄子》一书增加了一条门径乃至捷径。  相似文献   

3.
许晓航 《考试周刊》2010,(30):29-30
一两千余年前,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两百年后,庄子在《天道篇》里讲了轮扁斫轮的故事,为的告诉世人:所谓圣人之言,不过尽是糟粕。在庄周的心中,言辞,永远不可能曲尽事物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话题与民族文学言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的文学建构 ,很大程度上解决于其“聊”到何处 ,所以话题就成为言说方式及其言说能力的重要方面。话题的义项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它是对生存境遇及其问题的触摸 ;第二 ,它是一系列文明位置的文化兴奋点。民族文学要想实现其话题优势 ,必须承诺以下四种要求才有可能 ,那就是 :( A)传统话题的选择性延伸 ,( B)民族当下生存话题之适应性生长 ,( C)民族对世界关注话题的独特性贡献 ,( D)民族对世界生存状况之创新性构思  相似文献   

5.
庄子“言义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得意忘言”,庄子追求的理想之境是“无言”。庄子的这种“言义观”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富于简淡、空灵以及深刻的暗示性。  相似文献   

6.
扬雄是西汉末年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字学家。他在文学理论上所提出的“言意观”是对先秦以来“言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先秦以来争辩难清的“言意关系”问题较为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六朝论体文叙事结构包括对话体、书信体、论序等,叙事方式包括寓论断于序事、寄情志于叙事、援古事以论今、就今事而发论等,言说特点包括浓缩式叙事、写意式叙事、叙思式叙事等。论体文在叙事中言理,在言理中援事,融文学、学术与思想于一体,使原本"灰色"的理论之文散发出亮丽鲜活的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8.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学受道家哲学的观念、方法影响最深,若从思维方式看,则主要表现在整体之思、对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个方面。其中,对待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所有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它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转化,乃是一种二元协同之思。对待思维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之一,也成为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思维路向。中国诗学中的对待批评将具有传统哲学智慧的对待思维模式内化为运思方式,在话语言说方面有着独特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学理论范畴的梳理以及对古代学批评实践的考察,可以归蚋出中国古代学批评中特有的诗意言说方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学批评提供了诗意言说的理论范式,中国古代的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为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雏”,以意象作比喻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13.
诗性思维是指人类早期观照事物存在和指称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文明对原始社会的跨越,人类已经超越了这种诗性思维的阶段,而具有了现代思维的能力。但诗性思维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诗性思维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具有本体意义的“道”的形象化描述;通过类比和归纳进行推理;比喻的运用;正言如反的话语方式以及否定句式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诗学的言说方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现代眼光整理传统诗学的著作并非从整体上受了翻译诗学专著的影响,而是广泛地受到翻译论文和普通文学理论的影响。现代大学体制的教学要求与文学史写作的诱导,使诗学著作有例可依。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挫折,从根本上刺激了中国诗学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一部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潇洒悠然的处世态度,构成古代知识分子维护人格尊严的一道精神防线。而庄子用以承载其思想的语言也极具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庄子》"三言"中尚无定论的"卮言"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6.
摆脱教师言说的困境,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首要任务;基于一种有实践作底的研究和一种有理论深度的实践,实践家的言说或可因其言行统一的特点而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独具信服力;采集来自教育情境的具体而微的经验,形成既深且微的话语体系,是行动研究的深化,也是教育研究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在阐述诗歌创作原理、评骘诗人、品评诗作时大多采用意象化的言说方式,生动形象而富于审美意味。这种言说方式的形成和承衍与古代诗论家高度的文学修养、意象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难以言传的艺术特征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意象化的说诗方式有其精妙深微之处,但也由于其印象性、模糊性而不易把握,产生了一定弊病。  相似文献   

18.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邓晓芒教授在《开放时代》上发表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的章,邓教授认为孔子的言说方式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这种结论对孔子来说是不公正的。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启发式的言说方式,是其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这种言说方式抓住了启发式言 说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在尊重学生人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在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都尽当时的所能加以贯彻和运用。探讨孔子的启发式言说方式,有利于澄清现代人们的错误认识,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刘勰言意观的呈现有两个语境,其一是语言论的语境,其二是意境论的语境,在语言论的语境中,刘勰既主张言可尽意,又认为言不尽意,是一个二元论者,在意境论的语境中,这一矛盾则得到了解决,沿着这一思路,本文考察了哲学,玄学上言意这辩的命题在《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转换,“言”和“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刘勰解决二律背反理论难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