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2.
作为表选择关系的“Ma”,在新疆地区使用的范围比较广,而“X-Ma-Y”句型的使用在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更为广泛。对新疆汉语方言中“X-Ma-Y”句型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其用法和性质,重点对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选择疑问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选择疑问句在句法位置上的不同表现,同时,还重点讨论了新疆汉语方言表选择的“Ma”在“A-Ma-bu-A”中的句法表现。  相似文献   

3.
萧山方言属于昊方言区,它内部保留了许多中古的词汇。本文主要谈谈方言中“未”和“眯”这两个词的用法及意义,从而通过历史文献与其进行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中由疑问副词加上谓词性成分构成的问句(即通常所说的“K—VP”)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以江淮方言为主的如东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疑问句由疑问副词“果”加“VP”组成“果VP”形式发问,用法相当普遍。本文分析疑问副词“果”的句法分布和“果VP”的已然态和未然态。  相似文献   

6.
本着重分析了瞢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语调”问题,提出了“方言语调”的定性、评分及“语音面貌”归档的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8.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着+V趋”式和“V+的+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临猗方言有两个特殊的词:“到”“给”。它们用作介词时,都有“往、把、被”之义;此外,临猗方言的“到”用作介词还可相当于普通话的“如、照、依”等,用来引入动作行为参照的标准,又可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叫”,表示命令、使等意义。试以临猗孙吉话为例,对临猗方言“到”和“给”的介词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句式作较详实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芮城方言“可”的用法进行了考察,并与普通话的“可”进行分析比较,芮城方言“可”能够用作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独立词,有些用法尽管与普通话的“可”相似,但具体到某些句子和短语时又有明显不同,本文对这些不同之处也作了区分,突出了芮城方言“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陆观  刘冬冰 《文教资料》2011,(30):31-33
“没魂”和“没根”在南通方言中是最常见的表示主观程度的最高级程度副词,两者在南通方言的各种语言环境中几乎可以互通。本文使用最新的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南通方言区的“没魂”和“没根”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证实“没魂”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变式。  相似文献   

12.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不”“没”作为有标记的否定词,在临沂方言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从否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分别探讨了“不”“没”作为词缀、词根及否定词时构成的否定范畴,力求展现临沂方言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6.
近年兴起的网络热词“哦嚄”来自四川方言,作为四川方言高频叹词,“哦嚄”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将真实语料与“小三角”(表-里-值)理论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适合于分析“哦嚄”这一方言叹词。在此基础上,将“哦嚄”与意义相近的叹词进行列表对比分析,能全面直观地展现“哦嚄”一词的丰厚韵味与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蔑”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懱”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18.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黎语的“女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前音节主要是阴性前加成分pai-或mu(i)-,后音节主要是-khau,三个音节在黎语方言中都有语音变体.pai-与m(m)-分别与汉语的“妇”与“母”存在对应关系,-khau则可能来自南岛语表达“女人”这一概念的词.黎语的“男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在各方言中存在两个普遍性的音节:pha-和-ma:n,pha-与汉语的“父”对应,-ma:n也是源自南岛语“男人”的侗台语底层词.黎语的“人”分为通什型(代表性音节“(?)a:u”)和加茂型(代表性音节“lai”),通什型为南岛语借词,加茂型为黎族自称即汉语“黎民”一词的“黎”.  相似文献   

20.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