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漂,是学习台钓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环节。可以说,一支漂子调整得灵敏与否,直接影响着上鱼的速度。 一支漂子,到底怎样调整才算是灵敏和精确呢?它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该怎样去克服这些影响呢?我们还是听听高手们是怎么说的吧。 “大家都知道‘调四目钓二目’是台钓中最常用的调漂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水质,鱼饵、渔线及浮漂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都对钓组的灵敏度有所影响,因此上,一味机械地运用‘调四目钓二目’,是不容易使浮漂正确且灵敏地反映吃鱼吃饵动态的,这势必将影响上鱼的速度。“广州的著名钓手吕宏一开口就把问题引向了  相似文献   

2.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轻,传统钓组很难反映出鱼讯,致使鱼获量直线减少。而台钓法则有钓组灵敏度高、雾化饵诱钓结合功效大、起鱼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  相似文献   

4.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5.
耿胜利 《钓鱼》2010,(1):22-23
“泡沫钓法”也是一种钓水皮的方法。是化绍新老师首先发明和使用的新方法。是在“蚂蚁上树”钓法的线组上于8字环上附着一粒泡沫浮漂。其特点是始终将饵控制在子线长度以内,直观地看清鱼吃饵的信号,减少空竿。浮力可以承担8字环和双钩双饵的重量,并可根据鱼情和鱼讯的大小,随时改变泡沫浮漂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所谓轻口鱼,就是因天气寒冷水温低或是气压低水中缺氧,鱼儿不爱活动,吃饵动作小,浮漂反应轻微。轻口鱼并不是鱼儿不吃钩,而是吃食欲望小,动作软绵无力,钩饵吸入得较浅。因此说,如果所用钓具、所配钓组、垂钓方法达不到要求,轻口鱼是很难钓获的。所以说要想钓获轻口鱼,首先  相似文献   

7.
我钓鲫鱼非常重视钓线的选购和匹配。因为钓线选配得当,才能使浮漂更好地反映鱼吃饵情况。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全国各地竞技钓场逐渐增多。由于其中放养的鲫鱼都被反复钓过,因而越来越多地出现鱼变“滑”的情况,反映到浮漂上便是漂的动作很好但抬竿无鱼。这种现象相信许多钓手都碰到过。钓这种滑鱼,竞技高手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比如增加饵料的粘度,调漂时钓得钝一些,抬竿时机拖后等等。此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变化,就是对浮漂的追求,由原来一味的灵敏转变为灵敏度与稳定性兼顾。那么到底什么是浮漂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呢?两者都由哪些因素决定呢?作为一个竞技钓手,这些问题是要尽量搞清楚的,这对于选择浮漂的使用场合有很大帮助。一…  相似文献   

9.
刘定龙 《钓鱼》2009,(4):20-21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 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  相似文献   

10.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并在这里停顿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较长的  相似文献   

11.
这里要分析的空竿现象,是针对具有一定竞技钓鲫水平的钓手而言的,是指鱼确实吸饵入口,浮漂也准确及时地表达出下顿语言,但提竿不能中鱼的现象。误判断及一般钓鲫爱好者因技术不熟练造成的空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 钓灵的得与失 有些初学“台钓”的钓友,总以为浮漂调得越灵越好,钓的也是越灵越好,不晓得钓钝通常也是多获鱼的诀窍。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漂调钓得过于灵敏,特别是双饵离底时,鱼群游近钓饵后,鱼的腹鳍、尾鳍的扇动、刮碰。会使钓饵晃动不止;鱼鳍的扇动还会使钓饵附近的水出现上升涡流和下旋涡流.使浮漂一会儿上送一会儿下顿,而且送顿得特别标准,真像鱼吃饵似的。若不明就里,长此以往,真的会令人心灰意懒,停竿不钓了。 也有不少钓友,从“传统钓”改学“台钓”,最后又回到了“传统钓”。多数原因,是对“台钓…  相似文献   

13.
范宁 《钓鱼》2012,(5):16-17
悬坠钓的浮漂 浮漂是钓鱼人借助钓组中漂与坠的合理配重关系,将钓饵带至合适的垂钓水层、观察水中饵料的雾化状况、发现鱼在饵窝旁游动、觅食、吞饵时的动作信号,为钓手适时准确地扬竿中鱼提供可靠信息的重要钓具。  相似文献   

14.
春天鱼吃饵不像夏天那样快捷,像鲤鱼、鲫鱼,只是轻轻的用嘴吸饵,表现出的鱼讯很微弱,那么漂的灵敏度就要求更高。首先应选择具有修长的流线型漂体的浮漂,这样的漂可以减少与水之间的黏性阻力。而漂尾应当十分鲜艳,便于观察。浮漂在水中处于平衡状态,当鱼摄饵时的拉力改变这种平衡状态,使漂排开水,顶部下沉。从力的角度看,鱼的拉力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盲钓”     
史为林  郭红明 《钓鱼》2012,(7):26-27
“盲钓”,是指不看浮漂或者看不清浮漂,间隔一定的时间提一次竿,凭时间判断鱼讯的一种钓鱼方式。 “盲钓”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野外钓鱼,遇到风雪雨雾、水流湍急、黑夜无光照等特殊条件,不适宜使用浮漂或看不清浮漂信号时,不采用“盲钓”你就得收竿子走人。当然,“盲钓”也是一种积极的钓法,竞技速钓就有高手不看浮漂钩饵入水后默数一、二、三就抬竿起鱼,而且常常双尾。  相似文献   

16.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17.
《钓鱼》2007,(2)
秋天是钓黑岩鱼的佳期。说到黑岩鱼,流行的钓法有浮漂假饵钓等各种各样的有趣钓法。但大家知道一种在白天大量上鱼的钓法吗?这就是“撒饵钓法”。喜欢钓黑岩鱼者今天可以听听广岛首屈一指的名人——中村幸春先生的详细解说。  相似文献   

18.
远方 《钓鱼》2007,(1X):39-40
秋天是钓黑岩鱼的佳期。说到黑岩鱼。流行的钓法有浮漂假饵钓等各种各样的有趣钓法。但大家知道一种在白天大量上鱼的钓法吗?这就是“撒饵钓法”。喜欢钓黑岩鱼者今天可以听听广岛首届一指的名人——中村幸春先生的详细解说。  相似文献   

19.
对于每位垂钓爱好者来说,在用台钓方法(悬坠钓法)调漂时,不可能按理论的方法去计算饵的重量,饵对水的压力和饵在水中的浮力以及水的比重、水的张力、气温的变化对调漂的影响等等。而实际垂钓时,大多数的台钓爱好者都会根据鱼的种类、鱼的密度、鱼的大小、鱼的开口情况(钓鱼人常说的生口鱼或刁滑鱼)。水的肥瘦,水的深浅,浮漂浮力的大小,浮漂的材质(孔雀翎、巴尔杉  相似文献   

20.
孙久胜 《中国钓鱼》2001,(11):11-11
各位钓友都知道,台钓不太适应在风浪较大的野塘(水库)中垂钓(常见浮漂随风移动),而且野塘水下环境复杂(常有树根、杂草),造成一钩中鱼,一钩挂底。野塘水下地形多变,常遇凹凸不平,使得台钓浮漂忽高忽低,难以定位,有时水线较长,台钓双钩落底又慢,造成中途小杂鱼抢食钩饵。若用传统钓法又失去了一定的灵敏度,以上现象是众多钓友都遇到过的麻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