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的叔叔、阿姨: 你们辛苦了! 我与贵刊结识一年整了,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可以说,贵刊是我的无言老师,自从认识了她,我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赶走了我的孤寂。我真的感谢你──我的无言老师 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正当我满怀激情时,却听到一些人 这样说:“写稿子要写好人好事;一些连队的问题最好不要写,写了,政治处也不给盖 章”还有的说:“投稿子在 编辑部没有关系,再好的稿子也 不给发”虽然我心里不这样认 为,但我也不敢肯定,请你们直 接回信给我好吗? 2000年 5月 1…  相似文献   

2.
谁都不傻 某人在乡村行进时遇到了一位牧羊者和他的羊群。此公对牧羊者说:“我们打个赌吧,如果我说准了你羊群的总数你就输给我一只羊;如果我没说对,那你就得到100元。”羊馆望了望那一大群走动的羊后回答说可以。“973头。”羊馆大吃一惊,因  相似文献   

3.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4.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讯“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  相似文献   

7.
搬家记事     
三十年改革开放,寒暑功著,风雨辉煌,作为一名老记者,历事不为不多,感受不为不深,要写可以写一部长篇多幕,要说可以说上几天几夜,但我今天只说两个字:搬家。  相似文献   

8.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和揭示新闻评论写作规律时,许多同仁侧重于研究逻辑思维规律,而形象思维规律的研究还不多。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说:“我不相信文艺创作丝毫不需讲理,不用抽象思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清朝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也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志也,故即事以寓情。”纵观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析理时,往往妙趣横生地插进几笔,或勾画出一个形  相似文献   

10.
我刚学习写稿时,领导就交待我说:“多去一线,多写职工”。一车间有位家居农  相似文献   

11.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2.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13.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在我批评杨红樱创作的童书印得多、写得差时,曾举出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题材相近的作品作比较。我的意思很简单,同样写调皮孩子的故事,人家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的长处,把作品写得更自然更有趣也更具内涵吗?这时有年轻的批评家起来辩驳,说我找错了比较的对象,因为我  相似文献   

15.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16.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问:这还用说?电视剧当然不是电视新闻报道!但是,事实证明,这两种创作形式不仅一些初学电视剧创作的业余作者分不清,电视台的不少编辑记者有时候也把它们混为一体。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常常收到业余作者写的电视剧本子,有的开宗明义说:我写的是我市某某英雄人物,事实真实无误,如果电视台有兴趣拍摄,可以请英雄本人自己演自己。有的作者说:我写的是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如果有拍摄价值,经历这件事的原班人马可以把事件再现一遍,拍得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著文立说,讲究个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如果人云亦云,拾他人牙慧,那又何必浪费笔墨呢?题为《通讯写作十字说》,看起来新颖,听起来好记,如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就不辜负笔者的一片用心了。在我近三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通讯是我喜爱而且经常采用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写了一些自己认为得意的通讯作品。1991年春天,我应陕西省记者协会的邀请,给省党校新闻班讲了56个课时的通讯写作课。我将通讯写作概括为“高、细、深、新、实、动、真、情、美、言”十个字,讲课效果还是可以的。其实,这种概括并不是我的创造。记得在西北政法学院上新闻系时,学校请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站在同样的跑道前,别的孩子是速度赛,读写障碍儿童却是跨栏赛——很多时候,这些障碍甚至不被旁人认知7岁的男孩文文,面向镜头,讲述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有原子弹,就把学校给炸了。"他的神情没有变化,就像说"如果我有五毛钱就要去买口香糖"一样自然。文文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他读课文,一个字念完了,可能要看上两秒钟才蹦出下一个词。他写字,总是写不进田字格里,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听新闻可以知国情,看新闻可以了解天下新事,写新闻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果时常想着新闻,念叨着新闻,不但生活充实,而且精神愉悦。1999年,当我在阆中市七里镇司法所工作时,我听说镇计生站正大张旗鼓宣传“婚育新风进万家”的活动,决心要从农村青年婚育新观念中抓出一条活鱼。经过深入采访,了解了七里姑娘谈婚论嫁,把“绣球”抛向技术型青年和懂英语、电脑的小伙子时,一气呵成《七里姑娘:绣球抛向员外郎》。此文不但在多家刊物发表,而且标题还得了优秀标题奖。写新闻和医生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一样也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