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然说南山     
《中国广播》2005,(4):58-59
回首2003广东抗击“非典”这段感天动地的历史,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击“非典”的一面旗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请听广东台记者钟翠萍、徐婉玲、万准、王坚、孙景燕采制的新闻专题:《悠然说南山》。  相似文献   

2.
陆革文 《视听界》2002,(4):35-35
在不久前结束的江苏省2001年度广播新闻奖的评比中,丹阳台送评的一篇新闻专题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新闻性作品能否应用“历史音响”? 这篇获省新闻专题一等奖,题为《三场特殊的篮球赛》的作品,其本身就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在于它的题材,反映的是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傍晚,我的朋友廉诚平静地告诉我:“你对播音的鉴别力还可以,《太行七贤》在全国播音作品评比中获了个一等奖。”那种平静,似乎在说一件丝毫与己无关的事情。要知道,在1995年全国播音作品评比中,新闻、专题、主持人节目三类的一等奖总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有句名言:“可以真实,不能客观”。他将这一信条付诸新闻实践。他的新闻报道或纪实专题常以“系列”和“组照”的形式出现,把主题图片、旁证、背景以至反衬图片罗列在一起,将“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力图使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触及事物的核心,认识把握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某种理性的东西——思想、规律或者观念。 近几年,在我国新闻界,围绕着新闻体裁的话题,开始讨论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知名记者以一批体裁“不伦不类”的新闻作品闻名。说不伦不类,是因为许多人感到难以用旧有的新闻体裁来界定。既非传统意义的通讯、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疆电视台创作的《热血铸警魂——人民的好警察赵新民》以全票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评价说:“《热血铸警魂——人民的好警察赵新民》是新闻专题的典范,可以做教材使用,是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 作为这部作品的参与者之一,我就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谈谈我们是怎么样争创中国新闻奖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信息     
“两会”专题新闻摄影将评奖为了搞好“两会”的宣传,鼓励新闻摄影记者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会议新闻照片质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广东中山市剑龙实业集团公司联合举办’93“两会”专题新闻摄影作品大奖赛。“两会”新闻摄影报道设大奖赛,在新闻界尚属首次。凡是以“两会”为主题的场内、场外新闻照片,均可参赛。“两会”结束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聘请首都新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信息     
“两会”专题新闻摄影将评奖为了搞好“两会”的宣传,鼓励新闻摄影记者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会议新闻照片质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广东中山市剑龙实业集团公司联合举办’93“两会”专题新闻摄影作品大奖赛。“两会”新闻摄影报道设大奖赛,在新闻界尚属首次。凡是以“两会”为主题的场内、场外新闻照片,均可参赛。“两会”结束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聘请首都新闻摄影界权威人士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奖。  相似文献   

9.
首届电视灯光评奖一等奖作品评介张敬邦首届全国电视灯光专业评奖活动于1995年5月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电视台的70余件作品参加了评奖。参评作品分“新闻专题”和“综合文艺”两大类,评选结果:新闻专题类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综合文艺...  相似文献   

10.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同为“新闻作品”。例如: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 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词,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记实性”、“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1)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彩”的呼声持续了多年,而迄今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干瘪的八股文字还是处处可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记得老作家丁玲说过:“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新闻作品虽然不同于文艺创作,但是,新闻作品也同样需要文彩,可读性。有些新闻,可读性差,恐怕就在于写得“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的缘故。我这样说,不是提倡新闻可以虚假,不要真实,而是指新闻也要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14.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著述都要提到“新闻时效”。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灵魂。在评论某篇新闻作品发稿迅速时,人们也常常来一句“此稿时效性强”或“此稿时效快”,仿佛“快”就是“时效”的代名词。然而笔者竟对“时效”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于是学得牛儿吃草,反复咀嚼,以助消化。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制的广播新闻专题《怎一个“情”字了得》,先后获得1995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实在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平心而论,这篇作品所以能够得到肯定,主要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江铃杯”全省企业广播电视台站新闻大奖赛已经揭晓。反复研究这些获奖作品,深受教益,感到企业广播新闻大有潜力,大有希望,大有可为。“江钤杯”全省企业广播电视台站新闻大奖赛由省广播电视学会企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举办,广播新闻分新闻和专题两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获得广播新闻一、二等奖作品。获一等奖作品《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合资三方正式签约》(江铃广播电视台选送)和获得二等奖作品《YC4T181变速器在宜春齿轮厂试制  相似文献   

17.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18.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20.
翻阅报纸,许多平庸、呆板、沉闷的新闻报道充塞版面,令人生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闻报道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能深入人心,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使宣传效应得以增值?笔者以为,改进新闻报道的写作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新闻作品的本质特色在于求新出新。我国著名报人邹韬奋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精神。”俄国作家契可夫也说过:“新手永远应当凭独创的作品开始他的事业。”前者说的“创造精神”和后者说的“独创的作品”,其核心就在于一个“新”字。新闻姓“新”,是述别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闻的“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东西。凡是“第一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