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西航线是指上接新安江流经建德、淳安、富阳、桐庐,向东经杭州湾注入东海的水上交通线路。它作为功能地域概念,反映了东晋南朝浙西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浙西与皖南的交通网状结构。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是东晋南朝文人行旅的一条重要交通之路,能够显示出东晋南朝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一些基本特点,有利于考察地域、交通和文学的关系,把握东晋南朝不同地域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贬谪作为封建社会对官员过失的处分,从唐代以来开始影响着文学的群体。众多的唐代诗人因为踏上仕途,而遭受了京官外贬或流放的挫折。由于唐代的贬谪主要体现为北官南贬这样一种地域指向性,以荆襄为中心的楚国地域便成为贬谪诗人群体必然的经历之处,流放与贬谪在楚国地域的前朝文人屈原、贾谊引起他们隔代的共鸣,以“屈贾”为偶像的楚韵骚情从唐代开始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传统而被继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愈益广泛。文学与地理、地域与文化等成为观照唐代诗歌的新视角。唐代水运发达,文人应举、赴任、宦游等路途便渐渐倾向选择水路,于是记录沿途风光、风土人情的江行诗便成为纪行诗的一类日益发展起来。江行诗作为交通文学的切口在21世纪以来受到一定关注。江行诗的独特性反映了唐代文人行舟视角的独特性,其倒影的趣味性、两岸风景的对称性和水天相接三种独特的感官效果,印证了颠沛中生发超逸,在离别中迎接风景的独特江行情感,反映了唐代文人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行舟生活,以及所体悟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唐代汴河改善了沿线城市的交通环境,促进了传统城市的新发展,同时催生了一些新兴城市,大大地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致使黄淮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汴河为轴心的贸易关系密切的城市带。这一过程中,汴河、交通、商业、城市之间构成了同步运动,汴河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贬谪与唐诗     
唐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唐代近四百年间,几乎所有重要诗歌流派的大家、名家都遭受过贬谪,数目之多、地域之广、创作成就之高,都是其他任何朝代无法匹及的。前人已经注意到贬谪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贬谪对作家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纳为生活经历和创作情绪两个方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与风格的变化,唐代诗人尤为突出,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异类婚的一个典型,田螺姑娘型故事在学界一直倍受青睐,炙手可热。不论是研究其故事结构形态的演变,还是探究其文化内涵,亦或是追溯其学术研究史,前人学者都已涉及。为此,笔者从《吴堪》这一唐代异文出发,通过比对其他异文,以文学的眼光,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地域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作为异类婚的一个典型,田螺姑娘型故事在学界一直倍受青睐,炙手可热。不论是研究其故事结构形态的演变,还是探究其文化内涵,亦或是追溯其学术研究史,前人学者都已涉及。为此,笔者从《吴堪》这一唐代异文出发,通过比对其他异文,以文学的眼光,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地域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人文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布满感情和意义的空间,在这里我们没法用纯文学或纯地理的角度来阐发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文章以唐朝三峡诗为介,探讨三峡地域实际地理存在和文学论述的不同,从文学论述中再现三峡的原始地理风貌、历史遗迹和浓浓的民间风俗,并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出唐代三峡诗的多元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前半期,研究者并未真正有意识从地域文化角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但是梁启超、王国维特别是陈寅恪的研究却已基本确定了本世纪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1949年后至197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不是本质上的变更。在十年浩劫期间甚至数量上也呈倒退趋势;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特别是最后十年,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唐代文学可谓一个热点,论著层出不穷,并且波及下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的流变,从地域上经历了一个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逐渐辐射各省会城市,最终在全国各县区小市镇开花结果的历程.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荟萃了全国文化精英,四川地方文学因而具有全国性意义.被誉为“川南文艺的一面旗帜” 的《流火》月刊的刊行,成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一个重要阵地,产生过较大影响.该刊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树,在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对研究一些重要作家和重大文学现象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视野下,唐代岭南商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场形式、流通手段、对外贸易及其管理方面,都攀上了封建商业文化的高峰;另一方面,唐代岭南商业文化还遗留着奴隶制商业文化残痕,并因中原儒家文化的介入,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魏徵在文艺思想方面,主张质实求真,反对雕饰浮华,以开放成熟的文化心态整合地域文化,为唐代文学的发展确立正确方向;诗歌创作慷慨大气,带有北方地域特色;散文创作促进了骈文文体文风改革的进程,他的文艺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它收录了从周代开始至南朝时期各类文学的代表作品共七百多篇。《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唐代重要作家都深受其沾溉,一般文人也以《文选》为标杆,更为甚者,《文选》影响到了唐代与文相关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9.
因为拥有沟通蜀楚的水上交通便利,也兼井盐资源的丰富,唐代夔州之地,百姓多以货殖为业,教化不深、追求休闲、崇尚享乐是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为李远为夔州人氏,故受夔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不仅李远其人有崇尚休闲、为人流俗、笃信巫术的一面,而且其所作诗文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上述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内涵、高雅意趣和地域个性,无疑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