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时进 《东吴学术》2023,(1):5-14+2+161
江南就总体地理特征而言,皆可称为水乡。水是构成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清代江南文人,尤其是底层文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说具有特定的“乡土性”的话,则与水乡密切相关。其“乡土性”表达出文人与水环境的内在关系,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耦合。然而人在水乡环境中自非超脱性存在,而是黏着性生存。他们在与水的黏着中延展生命的历程,感应社会的脉搏,尤其社会事件会带来心理触击。故其书写的“乐”和“忧”形成了两重生活的节律、生命的音符。研究清代江南文人的人格、性情与创作特点,自应注意其与水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是抽象的、感会的,而应建立在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王学忠是近年来涌现的底层写作的代表诗人,其诗作经历了一个由“爱与美的生命赞歌”到“悲与愤的时代壮歌”的变化过程,即由对自我情感的诗意抒发到对社会现象的愤激揭橥。这与转型时期的社会语境、诗人生活境况及文坛风尚等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所有的文学史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学作品,即“以文为本”.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还必须整合政治语境,即整合港澳台文学,将其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整合民族语境,将各民族文学合乎规律地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介入,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万物皆数、数智融合、万物智联的大数据语境中,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算法合谋”“感觉新变”“时空转向”不仅引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力弱化、网络道德情感力淡化、网络道德行动力软化,而且加重了网络社会的去道德化与网络道德生活的去规范化。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实践场域中克服由网络道德认知上的错乱、网络道德情感上的麻木以及网络道德行动上的逃避引致的网络道德冷漠,亟须实现网络道德认知的数字化转向、网络道德情感的美学化转向、网络道德行动的智慧化转向,从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5.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诗歌”是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一朵奇葩,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使得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倾向——走向民间:把硝烟弥漫的战争日常生活化和诗意化,在诗意化的日常生活构思中体味与书写民间在民族解放战争中高涨的民族情感和无畏的奉献牺牲精神,以极具个性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为民族解放战争留下了富有魅力的艺术想象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20世纪中国诗歌史留下了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学是草原生活生命动态过程经验性的生动记忆,它以完全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符号的形式记忆了鲜活完整的草原生活图景。因此本文认为草原文学是对生活在草原上的、以游牧生活为特征的、蒙古族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的记忆书写。草原文学用语言符号记录下了民族文化生活的形成史,在其中摹写草原之美景,叙写草原制度与民俗,留住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展现民族精神,书写了民族历史的生命记忆。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赋予美德和罪恶以某种“应得”,体现着人自身的本性与价值,也确认着对社会合理性与生活意义的追寻.亚当·斯密的伦理学,基于人类情感的“反应性态度”,在功过与赏罚、应得与正义的语境中,既彰显了人对于美德的追求所体现的卓越,因而善应善报的生活秩序原理,也揭示了恶行应得惩罚的情感逻辑与实践法则.重新厘析这一论题,不仅有助于理解赏罚应得的伦理含蕴及其有效性的社会条件,对当下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