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近年来出现的“孙志刚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事件”、“邱兴华事件”、“许霆事件”等新媒体事件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现象——新闻调度。其中,《南方周末》通过突破数量、深度挖掘、报道创新和稿件的有效配置来实现新闻调度,使新闻成功地得以展示和升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作为获取国内外即时信息的主流传媒手段,网络新闻对大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语用预设普遍存在于交际话语当中,新闻评论恰当地使用语用预设能够使交际更加顺畅,同时使话语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韩国光州游泳世锦赛中孙杨颁奖风波系列事件为例,结合预设分析理论,试图对网络新闻主流媒体微博平台所发表的微博评论作出评析,总结其特点、类别及功能,为网络新闻评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都市报塑造现代人观念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京华时报》、《信息时报》等五家都市报的犯罪新闻显示,无论女性以何种角色出现在报道中,媒体都有偏重涉及女性的犯罪新闻的报道趋向,在貌似关怀的语境中继续无意识地异化女性形象,其主要原因源于传统新闻价值观下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位。这种现象值得传媒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话语研究法,从话语内容和话语的历史、文化关系两方面进行宏观剖析,梳理出美国媒体从外媒视角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点,探讨其背后影响环境话语的社会历史原因。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完整的话语主题和联系有历史文化共鸣感的环境事件,反衬出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转型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都市报要迈向主流,就必须全方位强化时政新闻的地位;做好民生新闻,加强新闻策划、挖掘新闻的社会内涵,营造一个有利于各阶层、群体表达的公共信息平台;从理念、内容、形态、角度四方面做好时事评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整合报纸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往往能影响读者对某个事件背景与事实的知晓与解读。瑞典主流媒体对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12月前往瑞典领奖的一系列报道,充分显示了新闻语篇背后意识形态对客观事实的忽略和扭曲,硬是把莫言从"文学创作者"的作家形象失真地表现为"政府的捍卫者"。瑞典主流媒体不仅有选择性地回避了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故事的精彩描述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也局限地、不平衡地在与文学无关的方面主观臆断,最终使瑞典受众偏离了对莫言及其获奖应该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产生权力,其存在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权力,同时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地发挥权力作用。西方媒体利用对东方的权力话语,通过扭曲事实和负面刻画中国形象,巩固其在西藏骚乱事件上的话语霸权。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运用本土权力话语对源语新闻内容进行特殊处理,将之重置到译入语主流话语背景中。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7,(6):57-60
都市报是大众报纸的一种,它以城市居民为目标读者群,报道中心是城市生活。文章以安徽地区四家都市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中的2017年夏季高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都市报在事件新闻的报道中如何通过回归城市日常生活场景的叙述内容,关注城市中的"他者",引导城市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意识,从而建构公民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话语以传播速度"快"、来源渠道"广"、形式载体"多"、解构功能"显"等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其的选择和使用,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话语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和校园现象的看法,但是在某些敏感政治事件中往往却不能理性客观地运用网络话语,更难以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接大学生网络话语不仅是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传播困境的现实途径,更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把握安全性、差别性和平等性原则,从共同语境培养、话语内容凝练、网络平台运用等方面入手,促进两种话语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07年两会报道为个案,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中关两国呈现出的巨大差异。通过不同的主题建构与新闻话语,两报塑造了迥然相异的中国媒介形象。这一案例深刻地印证了西方学者福柯的话语理论及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既是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推手,又是新闻话语建构的目标,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新闻话语说什么和怎样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各国主流媒体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德国作为欧盟最具号召力的国家,其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整个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等德国主流媒体对华热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解读德国大众媒体对华的基本态度与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少社会问题在媒体的推动作用下迅速演化为媒体事件。在媒体事件中,主流媒体不应"失语",而应通过及时报道、议程设置、培育"意见领袖"来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文化,提升主流媒体在媒体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双标、隐喻、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重构新闻"真实"、抹黑中国形象,涉华报道总体呈现出"病毒武器化、疫情政治化、地域污名化、中国妖魔化"的倾向,这背后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语言社区中"他者"的认知偏见、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甩锅中国以操控民意的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形象的定位与变化是一个敏感并具有学术意义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及其传播的话语走向命题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南方都市报》和〈深圳特区报》为参考的量化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在框架理论背景下,将两报上的香港新闻框架归结为四类模式——政治与政策关怀、商务动态资讯、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和文艺深度述评,比较合理。十年问,两报中有关香港新闻的报道形式与内容在体现区域媒体属性的基础上,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媒体在报道香港时,会在政治介绍、文化宣传与真实建构之间做出一种平衡。未来此类报道框架的三类预测可以视为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传播的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16.
张继光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82-83,90
在传播学语境中,新闻体现为一种话语,新闻话语遵循自身的规律,通过编制新闻文本、媒介传播再现新闻事件,传递主流价值观。新闻话语因其代言人的身份相应地拥有了话语权,新闻话语一旦僭越了固有功能,就体现为一种霸权,有损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行业自律,尽可能地规避新闻霸权,还新闻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国际新闻评论是以国家为主体,针对国际事件,代表国家立场进行的意见表达和话语权争夺。《环球时报》作为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先行者,在解读国际新闻事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环球时报》的社评文章为例,探讨国际评论在国际事务的舆论引导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其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作为主流媒体的《环球时报》在国际问题的舆论引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武汉《楚天都市报》以民间立场、市民特色、世俗关怀营造一个市民化的叙述空间,深深地介入并影响着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这个言说空间在其对受众进行“召唤”的过程中,渗透在媒体肌理之中的权力话语策略性地操作和处理了信息,使意识形态进入民间社会,并将其转化为民间社会的想象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语言表征解读能够揭示话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研究以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为例,选取来自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七篇中国新闻报道及八篇美国新闻报道作为语料,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报道中人际功能的两种主要实现方式,即情态、直接引语及间接引语。本研究反映了两国媒体对此事件的真实态度和看法,揭示了新闻语言背后隐含的话语意图和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20.
媒体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媒介。对于同一则新闻事件,媒体需要保持中立、客观,但是,新闻报道中语言使用的不同会使得各国媒体的报道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对于热点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两大类新闻报道的差异,选取了“澳大利亚遭遇山火肆虐”,及“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航”两则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探究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聆听媒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