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相似文献   

2.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3.
江南以文化中心、"佳丽地"、浓郁的佛禅氛围等政治以外的功能与印象得以具备"私人空间"属性。苏轼在对江南自然风景及以科举为代表的人文环境的描写中干涉政治以完成"私人空间"对"公共领域"的入侵。当其在面对江南"佳丽地"属性时,则又通过营造"距离感"的手段重构"佳丽地",削弱其色情意味。在描绘江南佛寺时,苏轼采取了与他处佛寺不同的书写话语重点表达了隐居江南的愿望,实现对作为"私人空间"江南的变形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观众的热切关注中落幕,这档节目给观众带来的震撼还是很大的。有时主持人提问一些很熟悉的字却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来,场外成人观众的书写正确率远低于场内参赛的小选手,这引起了人们对汉字书写现状的反思,也让笔者去深刻思考高中语文教育。一、汉字书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意义、现状及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乡土中国向着城市化的迈进中,文学却与其背离,返身乡土。文学写作者收入越来越尴尬,社会地位越来越暧昧,都市书写的噤声与指涉乡土的非虚构型叙事的渐次兴起,写作者身份的变化造就了文学模式的变化。我们的乡村书写者处于一种双重文化身份的割裂状态中,一头是故乡,一头是城市。传统与现代,永恒与流变,双双构成了他们心理的矛盾,并展示为文本内部的情绪矛盾。  相似文献   

6.
张宗明 《初中生》2011,(Z6):22-25
【考点解读】中考文字考查主要考点有:辨读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判断汉字书写的正误;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发现并改正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欣赏体味广告语中的汉字。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是:用硬笔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体会汉字的优美。因此,平时在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要留心观察,  相似文献   

7.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8.
在以素质教育为着力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三生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树立真善关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唤醒生命、生存、生活的意识,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真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冰心、琦君的散文皆呈现出以歌颂母爱、重视童心、文风柔婉为中心的女性书写特色,本文将在她们的具体文本中阐述二者女性散文书写的独特魅力所在,并进一步从宗教情感、传统道德、家庭影响、女性特点四个方面探讨她们形成此种书写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2007,(9):F0002-F0002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创建于1938年,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投资超亿元、总建筑面积75770平方米的的现代化校园傲然屹立在苏中大地,成为南黄海之滨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东教育品牌的对外窗口。  相似文献   

11.
12.
杜运燮的诗歌作品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他对各种创作方法进行杂交的产物。正因为他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如此深厚的中外文学的学养,所以他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才能对各种创作方法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驾驭自如。  相似文献   

13.
杨玉霞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41-43,53
九叶诗人杜运燮的创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其40年代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派的诗学特征,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其中,"摄影主义"这一手法的运用,对杜运燮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从另一角度发掘出这一手法所包孕的积极的诗艺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秦州期间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纯粹个性化的时期,诗歌中具有了明确的悲剧化体验,这种体验在咏物、写景等诗歌中有所表现,尤其是在占其秦州诗歌总数五分之一的“遣兴”诗里有更为系统鲜明的表达。杜甫流寓秦州时的诗篇在内在精神和艺术规范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这些新变可视为杜诗在杜甫弃官之前和入蜀之后的一个转折过渡,这种转折变化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作家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因而此前作品中较为淡漠的悲剧意蕴在秦州与之后诗歌里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伟大的胸襟,顽强的生活态度,关注现实有感民生的思想,为世人所称道。他的诗歌创作多样化,艺术上是集大成者,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尤其他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为后来许多诗人所继承和效法,他诗中的视觉反差,体现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巨细兼容、混茫一体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飘逸、瑰丽、豪放,善于从景物形状、大小、远近、深度、方位、和明度、色彩的角度.捕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生动地描绘出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从时间知觉的角度,用诗的语言赋予它不同的感情色彩,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色和秀丽风光。  相似文献   

20.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