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玎 《考试周刊》2010,(24):237-238
在进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该实验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这些问题在课本里找不出详细的解释,所以我整理了这篇文章以供大家参考。肺炎双球菌的结构: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原核生物。由于核区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做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限于高中教材的编版,人教版的教科书对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只是做了一些基础介绍,学生在学习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作者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很有意义和代表性,并就高中教材中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一些背景知识、常见疑问进行介绍,旨在帮助学生为该版块的学习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是肺炎双球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实验的重点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 问题1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经过高温为什么不会失去活性?有荚膜、致病的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可以进入无荚膜、非致病的 R 型肺炎双球菌,使 R 型肺炎双球菌的表型和性状均发生改变,如无荚膜表型转换为有荚膜表型,同时其非致病性状转化为可致病性状。转化的实质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部分 DNA 片断进入并整合进 R 型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60℃~100℃的高温可杀死 S 型肺炎双球菌细胞,一小部  相似文献   

5.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现行高中生物学课本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之一。教材只介绍了这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并未涉及实验的来由,由现象得到“转化因子”的推论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实验,现作一些拓展的探讨。1认识肺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有时也叫肺炎双球菌,它是早在1881年发现的致病细菌。根据菌落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光滑型(S)和粗糙型(R),S和R分别是英语单词smooth(光滑)和rough(粗糙)的第一个字母。S型细菌的菌体有荚膜,R型细菌的菌体无荚膜。S型细菌能侵染和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肺炎,也能侵染其他哺乳类动物如兔…  相似文献   

6.
郄银东 《中学生物学》2006,22(2):17-22,27
1教学目标与拓展、创新、衔接1.1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初步掌握D N 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拓展创新:借鉴科学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8,(2):48-50
<正>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态度等生物学科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选自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单元第1章第1节,教材通过格里菲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该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探究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9,(8):56-58
在阐述浸入式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史与浸入式教学策略的关系,并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例,具体说明在科学史经典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浸入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为线索,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重温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厘清“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斌 《生物学教学》2012,37(2):71-72
1加热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的过程,是杀死蛋白质还是DNA?加热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的过程其实就是高温促使蛋白质变性,使其丧失毒性的过程,但其遗传物质DNA却依然具有活性,因此与R型细菌混合以后,可以促使R型细菌的转化。实验证明,被加热杀死的S  相似文献   

11.
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结果同时出现了R型和S型细菌。之所以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一起,并且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2.
问题:将无荚膜、无毒性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有毒性的S型肺炎双球菌属于哪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生命科学史上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案例之一。教师在剖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基于问题式学习,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学习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新教材在旧教材基础上增加了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由于受教材内容的限制 ,该实验的论述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疑点 ,因此 ,在教学、特别是复习时应作以全面的补充、释疑 ,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1 肺炎双球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肺炎双球菌称肺炎链球菌 ,属于原核微生物。根据菌落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 :光滑型 (S型 )和粗糙型 (R型 ) ,S和R分别是英语单词smooth(光滑 )和rough(粗糙 )的第一个字母。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构成的荚膜 ,菌落光滑 ,当侵染人和动物时能使其患病死亡 ;R型细菌的菌体无…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文本材料--遗传物质的早期预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有利于情感目标达成、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拓展材料而冲淡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萨顿假说四个案例来辨析高中生物学的结论与推论,并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重要的证据之一。教材介绍了这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由现象得到“转化因子”的推论。但实际上,格里菲思并没有想要去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他在肺炎疫苗研究中的一个意外的发现,有偶尔因素但也有必然的结果。教材只是直接介绍了相关的实验过程,并未涉及实验的来由。  相似文献   

18.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混合物、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S型细菌转化的是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思路】本节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三个经典实验,总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本节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案例为第一课时内容。核酸的结构、科学探究的步骤都是学习过的内容,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疑问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遗传物质证据的教学时,部分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个别学生甚至怀疑实验的真实性。对学生的此举我大加褒奖,新理念下的课堂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新学生。课下,我和同学们共同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