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正确行动提供独特的解释说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证明其合法性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为此,环境美德伦理学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拒斥正确行动概念及相关理论,将正确行动的道德标准还原为行为者的品格或行动动机的道德评价;二是,将正确行动理论视为环境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并根据美德和恶德概念来判断行动正确与否。前者确保了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独立性,却导致自身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后者对正确行动的解释说明要么陷入一种循环论证,要么导致行动的不一致性。环境美德伦理学中的正确行动理论虽然难以给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但它通过诸美德为人们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整体运思模式。  相似文献   

2.
走向实用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本质规定与必然归宿,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第一性的环境美德指导人类的环境行为.由环境美德伦理学概念的合理性、自洽性可以确证环境美德伦理学何以可能.由于环境伦理语境下人伦美德的局限性,环境美德应实现对人伦美德的改造与扩充.环境美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美德影响环境行为,从行为者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处境是就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应用而言的。美德伦理学认为,在行为动机领域,行为者应该出于美德而行动;在行为过程中,行为者要通过实践智慧来选择行为路线;在行为评价时,要依据行为者的品格和动机来判断。美德伦理学的积极因素在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呵护以及对社会生活中常识道德的尊重,其消极因素表现为道德精英主义和人性论上的乐观主义预设。  相似文献   

4.
美德伦理学是一个当代伦理学概念,它具有当代伦理学的结构.在强意义的"现代假设"(modern assumption)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在弱意义的现代假设下,它可以是美德伦理学.依据当代伦理学结构来考察古代伦理学是不合理的.当代伦理学结构导致了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应当互补和融合,以实现在解释道德生活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这门“绿色学科”逐渐兴起,但因其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而陷入了实践困境。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用美德伦理的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而形成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脱离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向,美德的展开涵涉了意、情、知、行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轨迹"形态的特征。美德的"多轨迹"形态以自身构成要素及其作用为内在机理。但并非所有立场的伦理学理论都关注或承认美德的"多轨迹"形态,相比于美德伦理学,规则伦理学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在美德的理解问题上体现了一种较为狭窄的视域。把握美德的"多轨迹"形态,关乎我们对美德自身的完整理解和现实中美德品质的个体殊异性问题的深入认识、完全美德与自然美德间差异的厘清以及美德伦理学所具有的特定学理优势之把握,因而是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美德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德具有与共同体生活相契合的实践性、叙事性和历史性。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崇奉和对启蒙运动以来道德筹划的批判,提倡回归共同体的生活,是现代性社会弊病的一种补偿性解决方法。他的美德伦理学说对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剖析道义论、功利论及契约论师德建设的困境,引出美德伦理学核心观点及其对师德建设的意义,提出基于美德伦理学视角,教师的育人之德根本意义上应该就是一种美德,美德伦理学对师德建设和养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美德在伦理学中的发展脉络相似,情境主义基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美德的实在性发起挑战,引入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执,心理学中“人—情境之争”的解决之道能给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国内学者已经把视线投入到西方美德伦理学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但问题与局限也是突出的,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社会的关键转型期,与其更多的考究哪一种伦理比另一种更优越,倒不如真实的思考我们中国社会发展中现实的道德困惑的多元解决路径.当然,学理上来厘清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逻辑上的先后,即谁比谁更基础、更具有前提性,确实是我们进行多元性路径选择的理论前提.两者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美德伦理以美德和人格为基础的道德评价理论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是与其强调主体而忽视行为、强调美德而忽视规范的理论特点分不开的。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空前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特征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因此,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最终走上建立规范美德伦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美德伦理学从美德视角探讨天人关系和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谦逊是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环境美德。《瓦尔登湖》是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从环境美德伦理学角度解读该作品并剖析梭罗的环境美德——谦逊,可给当今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2):15-21,72
作为一种现代学术背景之下的荀子道德哲学研究,本文自觉地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和参照.本文着重从"对人的理解"、"道德基础的建立"、"理智德性的凸显"以及"美德成之于实践"等四个问题入手,分析了荀子道德哲学的基本结构和脉络,揭示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取向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就中西比较的角度着眼,本文亦可视为在儒学与美德伦理学这两种思想传统之间寻求对话与会通的一个个案范本.然而,就整体而言,本文所理解的荀子完全是儒家式的,并且力图顺着荀子本人的思路展开叙述--至少就作者的主观而言是如此.质言之,本文中所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完全是作为方法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5.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16.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而也是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类型。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重视规范伦理、制度伦理的倾向有其合理性 ,但也有可商榷之处。现代道德建设应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合题与统一。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有出发点、核心问题、外延、特点、服务宗旨、强调重点、作用机制的不同。当然 ,二者也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致性。二者的结合 :第一 ,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关怀与人的灵魂关怀的统一 ;第二 ,有利于实现福利价值关怀与人文价值关怀的统一 ;第三 ,有利于按照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办事 ,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 :第一 ,坚持规范与美德的结合 ,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具体操作机制方面 ,仍然要坚持道德的外化与内化的统一 ,制度化、法制化与主体化、能动化的有机统一 ;第二 ,在运用道德与法律两种社会调控手段时 ,仍然要坚持道德法制化与法律道德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 ,要加强美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回应美德伦理无法为行动提供具体指导的诘难,新西兰伦理学家赫斯特豪斯提出了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合格的行动者"的美德伦理理论,认为在为行动提供形式指导上,美德伦理与以功利主义和康德式伦理学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并无重大差异。但是,这种理论同样受到批评与质疑。通过对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的分析,认为美德伦理之所以无法独立料理现代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值得的"生活状态共识的依赖。因此,当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后,美德伦理的要求就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