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15分 )如图 18- 1所示 ,杆 OA长为 R,可绕过O点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其端点 A系着一跨过定滑轮 B、C的不可伸长的轻绳 ,绳的另一端系一物块M.滑轮的半径可忽略 ,B在 O的正上方 ,OB之间的距离为 H.某一时刻 ,当绳的 BA段与 OB之间的夹角为 α时 ,杆的角速度为 ω,求此时物块 M的速率 v M. 图 18- 1        图 18- 2二、(15分 )两块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大平板 A、B,相距为 d,两板间的电压为 U.一带正电的质点从两板间的 M点开始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v0 运动 ,当它到达电场中某点 N点时 ,速度变为水平方向 ,大小仍为 v0 ,如图 18- 2所示 .求 M、N两点间的电势差 .(忽略带电质点对金属板上电荷均匀分布的影响 )三、(18分 )一束平行光沿薄平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 ,经透镜折射后 ,会聚于透镜后 f =4 8cm处 ,透镜的折射率 n=1.5 .若将此透镜的凸面镀银 ,物置于平面前 12 cm处 ,求最后所成像的位置 .四、(18分 )在用铀 2 35作燃料的核反应堆中 ,铀2 35核吸收一个动能约为 0 .0 2 5 e V的...  相似文献   

2.
1.如图1所示,装置中OA、OB是两根轻绳,AB是轻杆,它们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在A、B两处分别固定质量均为m的小球,此装置悬挂在O点,开始时装置自然下垂.现对小球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装置静止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此时轻绳OA竖直.  相似文献   

3.
薛义荣 《物理教师》2006,27(5):2-42,45
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10题原题如下:图1如图1所示,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着一个滑块,用轻绳系着滑块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以大小恒定的拉力F拉绳,使滑块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上升.若从A点上升至B点和从B点上升至C点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W2,滑块经B、C两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kB、Ek  相似文献   

4.
2014年高考课标Ⅰ卷第25题是一道物理压轴题,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匀强电场等势线与电场线的特点及关系、带电体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功能关系.现不同于参考答案,利用平抛运动的矢量直角三角形法和匀强电场的电势等分法及对称性,解答本题.原题.(2014年高考课标Ⅰ卷第25题)如图1所示,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3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2OA.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  相似文献   

5.
实际上我们在解高中物理题时,如果能结合数学知识对实际物理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会使物理问题迎刃而解.在此从四个方面谈谈运用数学知识巧解高中物理习题. 一、数形结合巧解物理动态平衡题 [例1]图1所示,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原题.一根不可伸长的细轻绳,穿上一粒质量为m的珠子(视为质点),绳的下端固定在A点,上端系在轻质小环B上,小环可沿固定的水平细杆滑动(小环的质量及与细杆摩擦皆可忽略不计),细杆与A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开始时,珠子紧靠小环,绳被拉直,如图1所示,已知绳长为L,A点到杆的距离为h,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Td,珠子下滑过程中到达最低点前绳子被拉断,求细绳被拉断时珠子的位置和速度的大小(珠子与绳子之间无摩擦).  相似文献   

7.
陶汉斌 《物理教师》2006,27(3):7-67,F0003
原题:(2005年第2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题试卷)如图1所示,一根长为l的细刚性轻杆的两端分别连结小球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杆可绕距a球为14l处的水平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初始时杆处于竖直位置.小球b几乎接触桌面.在杆的右边水平桌面上,紧挨着细杆放着一个质量为m  相似文献   

8.
谢国兴 《物理教师》2003,24(1):5-55,58
学生在考试中 ,由于个人因素的失误而丢分 ,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理解错误学生读完题后 ,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意、正确地判定物理情景 ,甚至连已知、所求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 ,就盲目做题 ,造成答非所问等错误现象 ,即错误的起点 ,正确的方法 ,不相关的结论 .图 1[例 1 ]如图 1所示 ,不计重力的轻杆OP可以O为轴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 ,P端挂一重物 ,另用一根轻绳通过滑轮系住P端 .当OP和竖直方向的夹角α缓慢增大时 (0° <α <1 80°) ,则OP杆所受作用力的大小 :   (   )A .恒定不变 .  B .逐渐减小 .C .逐渐增大 .  D .…  相似文献   

9.
<正>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涉及到力学中的几个常见力的合成问题,从圆平面的特点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水平面内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临界问题。一、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例1如图1所示,水平杆固定在竖直杆上,两者互相垂直,水平杆上O、A两点连接有两轻绳,两绳的另一端都系在质量为m的小球上,OA=OB=AB,现通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一轻杆OB的O端有一固定转动轴,B端用一轻绳跨过A处的定滑轮沿水平方向向左拉住绳子,B端的下面用另一根轻绳悬挂一重物G,杆与竖直方向成θ角,当用力F拉绳使θ角逐渐变小时,力F和轻杆受到绳子的压力FN的变化是( ).  相似文献   

11.
第 2 0届全国物理竞赛复赛试卷第七大题原题是 :如图 1所示将一铁饼状小物块在离地面高为h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v0 抛出 .已知物块碰地弹起时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与碰撞前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之比为e(e <1 ) .又知沿水平方向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μ≠ 0 ) ;每次碰撞过程的时间都非常短 ,而且都是“饼面”着地 .求物块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最远距离 .   图 1图 2  原题提供的参考解答 :如图 2所示 ,设物块在A1点第一次与地面碰撞 ,碰撞前水平速度仍为v0 ,竖直速度为 :u0 =2 gh. (1 )碰撞后物块的竖直速度变为u1,根据题意 ,…  相似文献   

12.
原题:图1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有一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  相似文献   

13.
例题如图1所示,长为l的轻杆可绕O端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地转动,在A端和杆上的B处(OB=2/3l)各固定有质量都为m的小球.现将杆拉到水平位置后从静止释放,求杆的A端到达最低位置时杆转动的角速度ω.  相似文献   

14.
紧绷轻绳上的各点沿绳方向上的速度是相等的,这是一个在中学阶段非常有用的结论。我们能否据此认为沿紧绷绳的加速度也一定相等呢?让我们先来看高中物理竞赛教材或参考书都会选用的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长为L的杆AO用铰链固定在O点,以角速度ω围绕O点转动,在O点的正上方有一个很小的定滑轮B。一根轻绳绕过滑轮B,一端固定在杆的A端,另一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C,O、B之间的距离为h,求:当AB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时,绳上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1从一道高考模拟题(原创题)说起 原题(“苏锡常镇”一模第8题,多选题)如图1,M、N为处在匀强磁场中的两条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光滑平行长金属导轨,一端串联电阻R,磁场沿竖直方向.一金属杆06可沿导辊滑动,杆和导轨的电阻不计。  相似文献   

16.
例1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光滑竖直杆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与该小球相连.现将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沿竖直杆运动到B点,已知OA长度小于OB长度,弹簧处于OA、OB两位置时弹力大小相等.在小球由A到B的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7.
题目如图1所示,在长为L的轻杆中点A和端点B各固定一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杆可绕无摩擦的轴O转动,使杆从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摆下.求当杆转到竖直位置时,A球和B球的速度分别多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课堂上,上课老师举了下面的例题[1]: 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2L的两个小定滑轮A、B上,质量为m的物块C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等.在轻绳两端M、N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法.我们在解答某类物理习题的过程中,对习题所描述的纷纭繁杂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出其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可看作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如在解答碰撞类习题时,我们建立了"子弹打滑块模型","人,船模型";解答竖直面上圆周运动类问题时,我们建立了"轻绳-端系-小球在竖直面上作圆周运动模型"(简称"绳,球模型"),"轻杆-端连-小球在竖直面上作圆周运动模型"(简称"杆,球模型")等等.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制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P189的“想一想”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原图略),如果⊙O的周长为20πcm,⊙A和⊙B的周长都是4πcm,⊙OA在内沿⊙O滚动,⊙B在⊙O外沿⊙O滚动,⊙B转动6周回到原位置,而⊙A只需转动4周就回到原位置.想一想为什么?《数学通报》于1997年的第3期和第6期分别刊出《一道课本错题辨析》(以下简称文[1]和《《—道课本错题辨析》的辨析》(以下简称文[2])两篇文章,对原题及解答进行了辨析.文[1]认为原题与解答都是错的.文[2]侧通过学生动手做试验验证了原题是正确的.本人认为文[2]中的试验及解释和原题解答均没有对题中的“为什么”讲透彻.本文想运用中学生已具备的有关知识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