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7集电视连续剧《朱德元帅》"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推出,这部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片名、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担任总顾问的电视剧成为近日荧屏一道耀眼的风景,观众反应热烈。记者日前采访了郑克洪,请他谈谈《朱德元帅》的创作经过和体会。郑克洪对记者表示,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追求使他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执导《朱德元帅》一剧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历史演示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精心创设出历史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而且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运用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趋势。但在教学意见反馈中,有42%的学生并不喜欢,其中有一部分是勤奋好学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20世纪美国自白派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拉撒路夫人》凭借丰富的暗喻、新奇的意象以及显著的再生意识闻名。在对诗歌的解读中,前人往往忽略了诗人对"复活"和"重生"态度的微妙差异。本文将诗歌中的三种形象抽丝剥茧,再通过文本语境、历史语境与《圣经》掌故的对比叠加,分析普拉斯真正的再生观。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气质和品位,它的特质蕴涵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并彰显、构筑城市历史文脉,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关键。"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或者说"城市文化个性"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的基本依据。黄冈城市文化传统中最典型的个性特色是名人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精神传统。因此,黄冈市在定位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过程中,应以名人文化为核心,塑造"中国名人之城",并分别打造县(市、区)城市名人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历史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把时代的性格溶于历史变异之中,亦即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塑造了一组奋发崛起,激流涌进的新人形象;而且在于,它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塑造了一组从前天和昨天走来的,对旧历史抱残守缺、迷惘地徘徊于新旧之间的人物群像,挖掘了这些人物性格中的历史积淀。 这组在历史变异中犹豫不前的农民群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未庄的阿Q、鲁镇上的祥林嫂、绍兴农村里的闰土等农民形象系列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他写的《前夜》和《猎人笔记》闻名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讨论他的自传性小说《春潮》中的萨宁形象。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为奴隶的母亲>置于左翼作家们塑造的"伟大的母亲"这一新人传统的语境中考察,柔石想象了一个屈辱的母亲,这个形象是"旧的"人道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这差异表明柔石的革命实践和个人审美实践的二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后来的"新的小说"在彼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为继,需等到新的历史空间中实现.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艺术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比较而言,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21,(5):88-96
《乾隆英使觐见记》为1793年英国访华使团钦使马戛尔尼的访华日记,作为使团来华的见闻实录,该文本是此事件的核心文本,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该文本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但中国形象的"诗意性",不仅是历史文本中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构因素,而且具有能动性,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推动力量。正是由于这种文学性的存在,才使历史文本得以书写,并被接受而成为历史,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变着中国形象,乃至世界文化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以描写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而闻名文坛的,写于一九三五年,一九三九年在《宇宙风》半月刊连载.小说通过在旧社会的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的生动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孤舟意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的过程,由功能性的工具逐渐过渡到审美性学抒情,这在先秦诗歌中已初见端倪。孤舟意象代表了一种隐逸和退居,它不仅反映出急流勇退、隐逸山林的思想,而且是孤高傲世、人格独立品质的表现。孤舟意象独创了中国化史上的“渔樵”形象,渔樵形象是历代人士子漂泊遁世的共同追求目标,它在唐宋时期得以成熟和张扬。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人,尤其是宋朝以后的文人,留给后世的是怎样的形象呢?可能在大部分人心中,多是一种温柔敦厚、拘谨文弱的谦谦君子印象。但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一个特殊的时期,文人是那般洒脱飘逸、张扬无羁、风流潇洒、个性率真,这恰恰是以乱世而闻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经精心选择、取舍后加工而成。从貂蝉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罗贯中本人深受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影响的印迹,并将这一印迹通过貂蝉这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被编人教材,是教好历史课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不仅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幽默,而且包含了许多显性与隐性知识,形象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把客观的历史与主观感觉印象统一起来,给学生鲜明的立体感,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即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体现教学直观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漫画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宋话本中,有这样一类现象:女主人公的形象总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实践证明,战争的科技含量愈高,对军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就愈高.朱德元帅指出: "练兵必先练心,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千百年来活跃于人们的记忆里,在"秦灭汉兴"这一历史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更是以项羽为代表。司马迁为什么要以创造性的史书体例把项羽列入"本纪"之中呢?就其著述《史记》宗旨上看无非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创作的主观命意上要作到"布闻圣德、褒贬善恶,记功表贤、明训垂戒";二是在传记的文学特质上要体现"饱蘸情感、形象丰满,春秋笔法、娴于互见";三是在作品的客观实效上要达到"英雄成败、后人评说,千朝野史、事迹远播"。  相似文献   

19.
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它没有喧嚣和繁杂,显得十分安然和娴静。这是苏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0.
《丰乳肥臀》作为莫言的精品之作,曾一度被学界赞扬为站在女性立场为女性呼喊之作。但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女性几乎面目模糊,仅有着张扬的动物性欲望,大多数女性形象丑陋,她们均表现出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特征。与之相反,作为书中配角的男性角色形象鲜明,气质独特。这是莫言创作夹在"西方中心主义"理念加"民族神话主义"矛盾之下的缘故。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女性处于宏大历史中的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