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梅 《考试周刊》2013,(97):173-174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总是通过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信号,联想生活中的相关的事物,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在脑海中回荡作品旋律、节奏等,并从中体验到作品蕴含的情感。但是,小学生感知音乐往往依赖于视觉器官。这是由儿童的思维特点与生活经验决定的,他们很难仅凭借听觉就顺利地建立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视觉媒体帮助小学生感知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艺术。人的听觉器官感受音乐后,在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等方面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多媒体教学接受音乐信息,能够增强其模仿能力。但是,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是肤浅的、模糊的,对构成音乐的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节拍等也只是一知半解。音乐欣赏活动是帮助他们认识音乐语言、步入音乐之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视唱练耳,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种基本训练,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准确地感知音高与节奏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使训练者最终能够获得“看到乐谱有音乐,听到音乐有乐谱”的高级音乐感知能力。下面我们从“听”与“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一、听觉训练人对音乐的认识是由“听”开始的,听觉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听觉训练一般包括音高分辨、节奏模仿与旋律短句记忆三方面内容。1.分辨音高训练这项训练是儿童感知旋律的基础,通过以高低不同的各个音高的分辨,使儿童初步建立旋律的思维意识。在训练中,…  相似文献   

4.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何种类型的音乐欣赏方式,都要以音乐形式因素的感知为基础。音乐的形式要素有很多,包括音色、旋律、和声、织体、节奏乃至各种曲式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一个错综而有序的整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使学生的听觉具有与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相适应的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6.
听觉训练主要通过旋律听觉、多声部听觉、和声听觉等总结听觉基本要素,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能力。通过感受丰富的旋律、感受复杂的节奏、感受美妙的和声、感受丰富的音色和感受多声部的层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了解了听觉的方法,才能在演奏作品时更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丰富作品的色彩效果,对钢琴演奏中音乐的变化、感情的对比具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力。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通过音响感知,充分展开学生想象与联想之翼,借助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表现手法进行情感体验,并从了解乐曲的背景(包括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动机等)来理解音乐内涵,最终达到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的认识和评价。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而能知音”。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感觉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同的欣赏方式以及音乐…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通过音响感知,充分展开学生想象与联想之翼,借助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表现手法进行情感体验,并从了解乐曲的背景(包括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动机等)来理解音乐内涵,最终达到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的认识和评价.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而能知音“.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感觉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同的欣赏方式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三方面谈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基础的基础,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在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时曾指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  相似文献   

11.
奥尔夫音乐是快乐的代名词,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节奏不是旋律,其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奥尔夫音乐的生命在于节奏。本文在奥尔夫音乐节奏念谣教学中作了探索,从语言节奏感知、动作节奏感知、音乐游戏、领域渗透四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师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了解乐曲结构和主题,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唤醒孩子音乐的耳朵,提高音乐欣赏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安娜 《考试周刊》2011,(26):229-229
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通过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曲式和配器等音乐要素,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组合完成的。那么,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在对音乐作品中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较为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 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音乐欣赏的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因为在这项活动中,欣赏者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去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当我们打开唱机或走进音乐厅的大门,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绝不是得到某种知识或思想,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对于欣赏者来说,音乐首先是提供一种感受,并且这种感受是在听觉的  相似文献   

15.
王淑艳 《甘肃教育》2014,(11):56-56
正好动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利用各种物品敲打发出的声音来探究这个奇妙无比的世界,这种探究特点也为幼儿参与节奏活动提供了心理基础。儿童音乐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感受生活的节奏之美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一、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听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的节奏音乐是听觉艺术,在婴儿时期,幼儿就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节奏、旋律为听众的听觉所感受,所以音乐又是听觉艺术。基于音乐的这一基本属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唱、听、奏的方法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单靠“听”去感受音乐,得到的音乐形象是不够清晰的,仅以“唱、奏”抒发音乐情感也是不够彻底的。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让学生“听”音乐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看”音乐、“表现”音乐,多元化地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在激发人的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们之所以把音乐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就是因为音乐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理解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德国音乐家舒曼说:“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音乐音响辨别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感知能力的高低与音乐欣赏的程度范围……。”因此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基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培养上。欣赏课教学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一、从音乐的表现手法、音乐的特性上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艺术门类中,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  相似文献   

19.
音乐鉴赏即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音乐欣赏人通过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引起音乐欣赏人的共鸣并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情感体验的过程。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通过音乐鉴赏可以全面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也使学生在体验中情感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可见,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欣赏通过听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手段与音乐情感的关系,培养音乐欣赏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审美、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吸收和享受音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