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决心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要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必须以法律和道德为前提条件,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它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  相似文献   

2.
论法不责众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也是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法不责众现象危害颇深,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的脚步。通过分析法不责众的涵义及产生的原因,从道德、法律、民众三个方面为消除法不责众的错误思想提供完善措施,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法不责众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也是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法不责众现象危害颇深,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的脚步。通过分析法不责众的涵义及产生的原因,从道德、法律、民众三个方面为消除法不责众的错误思想提供完善措施,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诚然 ,社会的发展从来就是靠道德和法律两条腿前进的。法律是属于他律行为 ,道德是属于自律行为。一个社会的法律再健全再完善 ,也总是有限的 ,不能约束和界定一切社会行为。和谐、友爱、文明的社会秩序需要靠道德之手来营造和调节。在人类即将步入 2 1世纪之际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载体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离不开法治建设,但仅靠法治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同时,道德建设是社会制度的延伸。在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既不可忽视,也不可高估.要将其放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失信行为破坏了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种行为频发和蔓延不利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诚信危机治理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目标和要求为指导,从新时代道德标准构建及传统道德文化传播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入手,强化道德体系建设的奠基功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通过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力度,强化法律制度在社会事务中的规范及约束功能,培养国民在社会行为中将自觉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融合内在思想。大力开展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道德和法律的社会气氛。这些举措既是有效治理因普遍性失信而引发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道德伦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法治发展路径和经验的典型意义。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是三门峡未来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新课题。在三门峡区域经济环境、法治现状分析的情况下,就构建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法律机制,加强区域法治建设,切实为三门峡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跨越式发展、实施中原经济区开发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一粗浅琛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要求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法治概念的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德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克 《思想教育研究》2005,(8):11-12,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对三个文明建设,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如何提炼“和谐”的精神,为实现“和谐”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人类的一个道德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道德选择。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培育法律信任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理基础,社会主义法律是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良法。良法与法律信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法与德是规范思想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含道德内核的法必是良法,只有切实遵守,才会使人民有尊严,才会使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和谐城市是和谐社会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体现和理想结果.法治在和谐城市的构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法治理论看,构建和谐城市,需要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并完善依法治市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遵循法律调整的谦抑性规律,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的功能.当前,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运用授权性法律调整方法,创新法律实施机制,完善保护城市弱势群体制度是和谐城市法治构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和谐道德建设,既要完善市场经济.又要加强对道德理想和优秀道德文化的弘扬与倡导。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需要大力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建立法治政府.当前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法治政府构建制度建设,应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健全政府内部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民族自治地方的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该地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民族自治地方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政府的和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道德,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保护生态和资源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客观要求下的目的性建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就是要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价值精神灌注于法治建设之中,使法治建设赋有中国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最具有中国智慧的道德文化注入法治体系,将道德权威转化为法律权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具有中国文化元素和道德基础。通过对融入关系的理解及融入的范围、融入与转化、融入方式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法治建设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9.
桂林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84-8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建立法治政府。当前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法治政府构建制度建设,应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健全政府内部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法律素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遵纪守法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崇尚者、遵守者以及捍卫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