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句,其中“恂恂”一词在原省编教材及现行的统编教材中注为“小心谨慎的样子”,一般的古代散  相似文献   

3.
一、变译之一 由于文言文在用词、句法、修辞等方面,不能充分表达意思或突出句子中的强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变翻译,以使人不致非解或误解。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一句中的“东西”“南北”,课本上注为“到处”,若联系下文“吾恂恂而起,视其缶”的情节,把它引变为“四邻”更为贴切,因为这里有具体的环境而不是一般的泛指。再如“余以蒋氏视之”《捕蛇者说》这句话,就译成“我拿蒋氏来看它”,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蒋氏”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看不出“苛政猛于虎”,只有从蒋氏的经历或谈话中才看得出。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引变,作必要的补充。 二、变译之二 古文中的用词、句法与现代文中的用词、句法不相同,为了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能与现代语法习惯相切,因此在翻译时必须从研究用词、句法着手,再  相似文献   

4.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闷题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黑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闻而愈悲(而:更加) B.苛政猛于虎也(于:比) C.今以蒋氏观之(以:因为)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这段文字选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这篇课文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孔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我们学过他写的《生于优患,死于安…  相似文献   

5.
《捕蛇者说》通过记叙蒋氏三代冒险捕蛇以抵偿租税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展示了广大农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惨状和农村凋敝的景象,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通过各个方面的反  相似文献   

6.
蒋氏后传     
话说蒋氏虽然靠捕蛇为生,而且一年得冒两次危险,但是比起他的乡邻来,他的日子还是好过得多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蒋氏的好日子,也即将到头了。由于官府压迫的程度日渐加深,许多老百姓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相继以捕蛇为生,不少人为此丢掉了性命。随着捕蛇经验的增加,百姓们捕捉到蛇的几率越来越高,而被蛇毒死的几率也越来越低。就这样过了几年,蒋氏的乡邻们大部分可以维持生计。可是郊外的蛇却开始变得稀少。  相似文献   

7.
顾绍伟 《快乐阅读》2011,(22):156-157
"说以感动为先"。《捕蛇者说》一文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9.
《捕蛇者就》由叙事写起,因事而感,因感而议,以蛇毒与赋敛之毒相对举而成文。苛政是主笔,捕蛇是陪笔,用蛇毒陪衬赋毒,两者互为映照,互为作用,且从各个方面反复对比,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读写结合训练的水平,必须把握重点,选好材料,明确要求。下面以《捕蛇者说》的训练为例略作阐述。一、把握重点。这是对“读”的要求,也是优化读写结合的前提。《捕蛇者说》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层层对比,卒章显旨”。作者将“役”和“赋”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着眼过去作生存情况之比。六十年来,众乡邻“生日蹙”,即使是“殚出”“竭入”仍不免“号呼而转徙”,结果往往是“死者相藉”,十室九空,而蒋氏一家却“以捕蛇独存”。二是叙写现在作  相似文献   

11.
何怡同学问:“《捕蛇者说》是如何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课文中的衬托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处。 1.“戚”为“大戚”作陪笔。课文第二节,作者推出了代表人物蒋氏。蒋氏谈到遭遇时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感到很悲痛,“貌若甚戚者”。作者十分同情,提出为之“更役”、“复赋”,他竟“大戚”,以至于“汪然出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他这不是最悲惨的事吗?有摆脱厄运的可能,为何反而“大戚”?其中必有更为悲惨的经历在。所以“貌若甚戚”正是“大戚”的陪笔。由此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控诉。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13.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14.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  相似文献   

15.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被作为中学教育课本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使用。〈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7.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妥,整个句子应译为: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啊!  相似文献   

18.
鸡犬不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变革失败,被贬到永州,有一回采访了一位捕蛇人,并写成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捕蛇者说>对官吏催逼钱粮,有这么一段描写:"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阅读(38分)(一)默写:(15分)1、(1),欲语泪先流。(2),幽花草乱生。(3)白头搔更短,。(4)乳虎啸谷,。(5)《捕蛇者说》中表现乡邻被赋敛所逼而一无所有的句子是。(二)词语解释:(4分)2、(1)谨食之?食()(2)有作其芒作()(三)阅读理解(7分)悍吏之来吾乡,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