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41):72-73
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相互影响,互文性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翻译实践活动的互文本质,从而调动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着力激活学生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储备知识优化翻译效果,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互文现象调整翻译策略,进一步全面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吸收、变异、转换,从而使得文本之间形成关联,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就是互文性。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互文性理论同译者研究的结合有助于译者在互文性文本中进行跨文化阐释。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分析材料,通过对互文性符号的翻译策略的分析,从而了解译者的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3.
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文本重构的过程。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而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即分析互文在语类、文章标题、文化典故、以及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得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5.
刘炜 《考试周刊》2015,(22):19-21
在互文性视阈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进行阐释和再创,其中包含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改写,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必然糅合了译者自己的互文性前见。通过对《道德经》不同时期英译本翻译特点的梳理,探究在互文性视阈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影响。译者只有在三环节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译出质量上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8):15-16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语。习语翻译在这部作品翻译中至关重要。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由翻译目的决定。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三原则出发,以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为例研究习语翻译,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导游词是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游览的口头语言,其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借助互文性理论,分别从词层、句层、话语层分析,找出隐藏在文化因素背后的3种常见互文符号:四字格、谚语、历史典故。同时,结合《张家界导游词》的翻译实例,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突显原文与译文的互文效果,强化汉英导游词的内在文化联系,从而减少入境游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8.
突破传统语际翻译理论的框架,借鉴罗曼·雅各布森对翻译的三大分类,以符际翻译为视角,探讨电视剧《妈祖》中的妈祖文化影像重构,发现该电视剧通过妈祖人物形象的具象化来直观地体现妈祖文化、从叙事模式的重构来突出神话人物“人性化”的特点以激发观众的共鸣、从文化内涵的延伸来升华主题三个层面实现语言符号与视听符号之间的不等值转换,使妈祖文化跨越地域性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基于"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分别从音韵、词汇及句法这三个言内意义的层面,对比分析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译《关雎》时言内意义的转换,以此探讨《诗经》言内意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活动中,从关联性、经济性及中和性三维一体考察文本翻译的语义互文性,突破既往规定性、精确性的单一认知翻译模式,展开其描写性、可接受性的动态认知翻译模式研究,对丰富和完善文本翻译语言互文性探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篇的生成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系的语用相关,涉及到自律语境与他律语境、感性语篇和理性语篇相协同等语用因素。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活动中,原文本与译文本两种语境、语篇转换的比照研究揭示了英汉语用互文转换规律,这对文本翻译的语用互文性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语言学互文性的角度看,作为文学文本之实体构成的语言,其包含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质素,语音、语词、语法无不透露出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互文性信息。在文学文本翻译的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照中,洞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互文性表征:语音听音显意、语词文化会意及语法结构限意。这种对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规律之解读,既显现出重要的文本翻译互文性理论建设之价值,又富有指导文本翻译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骞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39-140
互文性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文本写作中的互文性隐喻,举例分析了在翻译具有互文性隐喻文本时通常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从而把原文中的文化底蕴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4.
波斯中古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集《鲁拜集》,经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的创造性翻译,成了英国文学的瑰宝,其汉译本也异彩纷呈,其中物理学家黄克孙的译本备受称赞.菲译和黄译都是以不忠实于原作著称的,黄氏称之为“衍译”.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以《鲁拜集》的菲译和黄译为例,指出衍译的实质是在互文性基础上翻译和创作的结合,是译诗...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本是旅游项目和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如何正确地翻译,使之发挥应有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从研究目的论的发展入手探讨旅游文本翻译特点,根据目的、连贯和忠实三法则具体分析目的论在《岳阳旅游指南》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旅游文本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观以原著和原作者为中心,以语言的转换为核心,忽略了译者的创造性。依据互文性理论,也是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译作与原作之间必然具有互文关系,而译者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三层主体性角色:读者,阐释者和再创作者。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而翻译则是社会语境中不同语言、文化、主体和权力话语下的产物。二者共生互补,相辅相成。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也为长期处于争论漩涡中的翻译“意义”中心论、翻译定本说和重译现象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更加客观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和转移等作用。这一理论给广告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广告翻译中传统翻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广告的创作和翻译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吴清远  邱经 《海外英语》2022,(19):46-47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除了受其他文本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文本以外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的影响。以互文性为视角研究特定文化词的翻译有助于将源语中的特定文化词更为完好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此文从文化视角,分析林语堂独特的东方主义文化观。同时,聚焦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作品中的承载大量文化信息的特定文化词,选择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类词语,包括地名、姓氏称谓及习俗。以互文性为理论框架,结合其独特的文化观,分析总结使用的翻译策略,对现代的中国典籍外译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