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姆·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为20世纪欧洲修辞学的领军人物,所开创的以论辩为核心的新修辞学在西方多个人文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在场"(presence)理论在其整个论辩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范畴迄今尚未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其代表作《新修辞学:论论辩》及《修辞学王国》阐明了修辞"在场"概念的两个语义层面:选择与呈现,讨论了在场选择的依据与增效呈现的方式,重点论证了复叠、摹绘、背常三大增强在场性的呈现维度及其对应的代表性修辞手段,是辞格论辩性语篇功能的一项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对比修辞学为理论框架,结合西方论辩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ANOVA方差分析,从信息阐释责任、劝说适用性及信息引用程度等方面探讨和分析英汉论辩语篇的修辞特征,旨在丰富英汉对比修辞研究,为跨文化写作研宄提供新视角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使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在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与哲学传统上的分离得到了修复,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东方以中国的孔子为代表,西方则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出发,研究国内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与观点。《修辞学》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肯定修辞术与论辩术(逻辑)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修辞学以命题的可信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这些观点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并有助于艺术本体和艺术真理等问题的反思。《修辞学》中关于“怜悯”与“恐惧”情感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悲剧的功用;《修辞学》的性格分析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性格描绘,它建立在情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修辞学》中的风格理论并非出于纯粹美学上的考虑,由于它强调了“受众”的作用,成为后世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理解风格的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修辞学》关于隐喻的讨论,不仅形成了古典派隐喻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启发了现代美学、诗学的隐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方修辞学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学科史论著。该书与国外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作者置身于一个跨文化语境,不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欧洲中心主义、学术政治等的掣肘,将西方修辞学科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智力语境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围绕西方修辞学的滥觞及其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这一主线,囊括主要的修辞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涉及修辞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批评、论辩以及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等,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修辞学科史。  相似文献   

6.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修辞学都各自对以后修辞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从缘起和发展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可知,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实用价值,而在研究内容和层面上也有不同:我国修辞学重视从宏观以立言者为中心的文本修辞研究,而西方修辞界倾向于微观层面以受众为中心的论辩修辞探讨。中国修辞在借鉴的同时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而西方修辞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之理论视角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以语用论辩术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外化为论证活动的程序与规则,另一种以非形式逻辑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内化为论证成果的属性或品质.对这两种"论辩术"的解析将揭示出语用论辩术与非形式逻辑在规范性理论之建构与情境性实践之关注间的深层差异,同时也展现出其自身在谬误研究及论证界定等当代论证研究议题上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典修辞学“争议点”理论起源于法庭论辩,“争议点”意为“分歧”或“冲突”。当代学界对“争议点”理论的研究呈多元趋势。这一理论为高中英语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理论十分重视论辩过程中"受众"的角色及其反应,使"普遍受众"成为"新修辞"理论的基础性概念。西方学者在佩雷尔曼"普遍受众"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建构与延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同时,许多学者也对"普遍受众"理论本身的缺陷及其在现实层面的适用性提出了批评。这些理论和观点构成了一种新修辞视角中的"普遍受众"观念,对修辞学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梦怡 《海外英语》2012,(13):250-251
要研究中国古代的修辞学先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鬼谷子。鬼谷子是可谓"纵横家"的鼻祖,他的"纵横之术"与西方古代修辞学巨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有着许多值得比较的地方。研究先人的修辞学思想,对我国现代修辞学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使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在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与哲学传统上的分离得到了修复,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修辞的功能从言说技巧提升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修辞学理论的更新和深化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为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先秦论辩的历史成因和发展概况。笔者认为,尽管有语言交流就有论辩形式的存在,但是先秦时代的论辩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艺术问题,而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统治集团内部议政的需要、诸侯国之间的利益争夺,是否合于礼制的辩护是先秦论辩得以兴起并走向辉煌的主要原因。先秦论辩之发展,既有由统治集团内部向社会的扩展,又有由单一的议政职能向外交职能,礼辩职能以及生活调侃职能的转化。同时,论辩过程本身还大大促进了人才的涌现和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是又有所不同的学科,尽管各自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方法,但是都对言语交际有所涉猎。语用学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修辞学,反过来说,语用学尤其是语用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会对修辞学理论以及实践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推动修辞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因为语用学以及修辞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侧重点方面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象。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说,由于西方语用学阐述了语言使用的规则以及基本原理的构思,所以现代修辞理论以及其研究方法均可以从其借鉴一二。本文主要说明了语用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以及修辞学研究"人本主义"研究说明,然后从跨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对于现代修辞研究来说,西方语用学影响以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俊海 《海外英语》2014,(13):236-237
该文从现代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将商务谈判活动视为一个修辞过程,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的"修辞情境"理论来研究情境对商务谈判效果的影响。将修辞情境分为急需、受众、限制、时机等四个要素,并结合修辞情境的四要素对商务谈判实例进行分析。该文认为修辞情境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商务谈判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淫辞》篇中“荆柱国庄伯”一段文字中有六则歧义句,这些歧义句可分为因词的多义而产生歧义、因句法结构不固定而产生歧义、因语义模糊而产生歧义等三种类型。《淫辞》篇中的歧义句反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已经注意运用语言的歧义来进行论辩,启发古汉语研究者要重视先秦名家的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荀子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荀子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ogic)。虽然,大陆学界大多主张荀子之名学即等同于西方之逻辑,然而,学者皆未予以明确之说明或证明。因此,有关荀子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荀子名学之确切理解与把握,此外将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由陈望道思想所主导的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研究,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积极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视觉修辞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译介,以及晚近以来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现状,明确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发展的瓶颈和理论方向。通过"使用"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理论要素,深入中国现实和问题的内在肌理,逐步建构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战国时代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论辩技巧主要有避其锋芒术、欲擒故纵术、引君入縠术、比附说理术、层层追问术、铺陈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