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传统的中国法律在价值取向上重权力、轻权利;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造成现实的中国法制重"物"不重"人",事实上,不仅仅文学艺术在塑造着人,法律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塑造与培养着人。法的历史就是不断对"人"的设计、塑造与培育的历史。法学关于人的主要课题可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法律人是法学的研究切片与假设,法律人具有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也有其缺陷需要弥补。从现实的人到现代化的人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反映了从当前到未来社会的一段漫长的过程,与此相应,法学研究目标按其实现程度可分为现实目标和终结目标。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技术视域中"人与技术"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里存在多种关系,但最核心的关系是人与技术的关系.为了更有效地研究这种关系,首要的工作是确定研究视角,从何视角出发观察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应该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的主体性而防止和克服"信息异化"现象的出现,人不是技术的奴隶,人决定信息技术的命运,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技术哲学具有"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评价方面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未能均衡发展。技术哲学对技术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为职业教育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路,同时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确立了应然指向,即培养目标应指向"技术性"与"人文性"兼备的人才,课程内容应该确立技术知识的核心地位并引入技术伦理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应该实现技术能力评价与技术伦理评价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面临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等级观念的羁绊、技术的市场本性与政府管理的冲突以及实施技术教育的条件约束。我国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多元发展道路;以技术联盟为平台,提升综合技术能力;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托,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双师"为基本标准,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以及以"技"载"道",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技术人"等。  相似文献   

7.
李娟 《海外英语》2013,(7X):167-168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英语文学作品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为了在如今这一跨文化视域下,更加有效地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形式,但是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不同国家语言文化进行翻译。该文对英文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进行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从哲学的理论层面来理解孝道,首先就要搞清楚孝道的基本问题,即人与孝道的关系问题。人是孝道的逻辑起点,孝道是人的改造对象,人与孝道的实践关系就构成了孝道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对技术与远程教育、技术哲学与远程教育的关系进行初步梳理的基础上,对技术哲学视域下远程教育的定位,远程教育的技术观,远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层面进行反思,提出技术哲学视域下促进远程教育发展要从发展理念、发展途径等方面入手,以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技术哲学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技术哲学关于技术理念、技术实体与技术伦理的视域看来,职业院校应当加强职业理念、职业社会化与职业道德诸领域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尽快从"学校人"转变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在学生德育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德育哲学视角出发,以德育的传导性特征为依据拓展大学精神育人途径,以德育过程的内化环节为启示强化大学精神育人作用,以德育过程的直觉顿悟为基点探索激发大学精神育人创造性的方法,对于凝结大学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崔莹 《海外英语》2011,(5):161-163
城市是人们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而城市形象的翻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用翻译地理学原理研究城市形象的翻译,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分析翻译内容,剖析人地关系下的翻译原则,旨在更好的指导城市形象翻译,推动和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工具理性化思维致使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导致人类缺乏居住环境场所归属感。人们向往的理想居住环境氛围应是"桃花源"式的,其精神内涵是一种具归属感、朴素单纯、接近生存本质的状态,需要通过理想居住环境氛围认同、生存空间认同和他人确认自我存在,以获取场所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榜样认同在本质上是对特定人物特定行为所代表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价值理念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揭示和理性建构,而人的存在具有动态过程性。所以,在榜样认同问题上,人学主体论视角、价值关系论视角以及过程生成论视角是基本维度。在人学主体论视角下,榜样认同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共同体主体,两者的存在都需要榜样认同;在价值关系论视角下,个体主体与共同体主体之间的价值理念既具有异质性又具有同质性,两者的存在需要它们之间价值理念的同质耦合;在过程生成论视角下,主体的人是随着自身价值理性动态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超越性生存之维的,所以,标志着价值理念及其建构样态的榜样认同也需要随之革新、获得时代性的内涵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学翻译标准视原文为中心,以译文是否忠实原语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人文科学的语言学转向给这一标准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哲学解释学等理论发展对人文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层次阐释科学发展观背后的哲学理念,对于我们深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屠海婷 《文教资料》2005,42(20):180-181
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对中国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及时而深刻指明的发展新道路,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执政理念的新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现状为切入点,对高职汉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考。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愧于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并列观、“大课程”观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观.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观影响着课程和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之新型关系——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课程源于教学但高于教学,是教学的起点和方向;教学是课程的源泉、动力和最终目的;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性;课程与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