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从事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同样的新闻事实,往往因选取的角度不同,有的稿件显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有的稿件则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因此,一旦发现了可报道的题材,只有选准"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才能把新闻写透写活,使读者喜欢看。那么怎样选取新闻的最佳角度呢?要打破只从正面看事物的老框框,善于从侧面选择角度去表达事物看待一个事物,从正面看是一个模  相似文献   

2.
有些报道(或报道中所举的个别事例)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倒还不错,但换个角度推敲一下,毛病马上就显露出来了。这是因为作者和编者没有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以致顾此失彼。请看以下两例: 一、新华社2月4日播发的通讯《在公与私的天平上》,报道一位青年女会计秉公办事的事迹。文中写到储蓄所担任出纳的女同志要生孩子时,那位会计自告奋勇,“一个人就揽起了两个人的工作”。从财务制度来说,管账的和管现款  相似文献   

3.
“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不厌反复改”。文章成型之后,作者有时自感不尽如意,想修改又往往力不从心;有时自我感觉良好,可一旦请人过目,又常常毛病成串。我写稿之初,羞于让人“挑刺”用手捂着往外投送,曾多次使有一定采用价值的稿件,由于写作上的原因而“泥牛入海”。经过多次教训之后,我才纠正了“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毛病,稿件写成之后,总是多方征求意见,从而开阔思路,不断长进,有效地提高了稿件采用率。  相似文献   

4.
常有这种情况:某先进人物声誉本来不错,登了几次报,反而使群众看不起。有人说,这是“当地不摇货郎”;其实,往往是笔者把他写变了,因而引起群众的反感。新闻报道,为何会使先进人物变形?除少数人故意造假外,也有的是笔者形而上学地看人、写人,歪曲了人的原形。我以为,片面追求人物形象“完美”,是人物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完美”,笔者总是刻苦地从人的正面观察、描写,想不到,问题就出在这里。文学艺术上的例子说明,完美的形象,并不是单指对象正面的丰满,而是完整地反映它真实的内在联系。大画家齐白石画的荷花,有整齐的花朵、荷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6.
如何写简讯     
我们在新闻业务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常发现不少新闻稿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如何掌握一些应掌握的知识,如何避免一些毛病,把新闻稿件写得更完美,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对大家有所启示,欢迎读者踊跃来稿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提出问题,编辑部请相关专家解答。本期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力丹先生和大家谈谈他在批改通讯员稿件中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请客     
报道员小李正在写稿时,收到了上月的一篇稿件的稿费。于是,小小的宿舍顿时热闹起来,大伙围着小李,非要他请客不可。小李并不是小器人,可是,今天恰逢周末,要请得立马请,可未写完的稿子怎么办?小李面露难色。过了一会儿,小李试探着问大伙,能不能答应他一个条件,大伙说:“只要请客,莫说一个条件,一万个也行。”小李这才放下心来,向大家宣布:“我想今天天热我不想请大家又去吃那油腻的烤鸭和焖肉,想请大家看场电影。”大伙都笑起来:“行行,绝对行!”大家谈笑着来到影院门口,小李主动跑到售票口去买禀。买好票入场的铃声都…  相似文献   

8.
稿件的主题,即稿件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记者写稿,总是先要提炼稿件主题,然后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进行表达等一系列问题上,由主题来“指挥”。 从整体上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稿件的主题应是对所报道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准确反映。因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相似文献   

9.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新闻写“新”写“活”,这是新闻写作者人入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闻写作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把新闻写“新”写“活”,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需要选好新闻写作角度。本文简要介绍几种选择新闻写作角度的方法。一、平中见奇法所谓平中见奇法,就是从平凡事物中,发现木平凡事物的写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多如牛毛,而奇特的事物则凤毛激角。许多事物看似平凡,但就在这平凡之中却孕育着不平凡的东西,看你是否独具慧眼,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东西来。1992年1月24日,《贵州邮电报规发了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11.
绝大部分通讯员,平常对一篇稿件的完成,一般是先采访,接着写稿、改稿,最后是发稿的“三步走”。但随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往往对刊发后的稿件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甚至出现疏漏失误,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通讯员在写稿过程中,学会运用杀“回马枪”。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在采写稿件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抓到素材之后,不会提炼。盲目写吧,又往往是现象罗列,没有角度和深度,编辑不买帐。请]司,怎样才能从“沙”里淘出“金”来,写出让编辑满意的稿子呢?54885部队张泽文张泽文同志:你说的“沙里淘金”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已掌握素材的选择、筛选和提炼的问题。这个过程是稿件写作的关键,但由于不同的作者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不容易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说清楚。这里,只能就带普遍性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要从“沙”里淘出“金”来,首要要检验一下,你所拥有的“沙”是不是“金沙”—一即合金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稿件中的数字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不需象统计数字那样精确到个位数,通常使用个概数就能说清问题。比如,“几年来”、“十来天”、“二十多岁”、“三十左右”、“四十上下”,以及“成百人”、“上千条”、“近万元”等。在新闻稿件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概数,可以使语言简洁,便于听众、读者听看。不过,上面例举的概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使用时需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广播“快”起来呢? (1)观全局、舍小局。大千世界变化多端,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似乎信手拈来一个题目都能写篇稿子,其实并非如此。有的稿件虽然能凑合,但打不起斤两。要能在复杂的事物中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举足轻重的问题,必须具备新闻敏感,善观全局,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5.
王丽君 《大观周刊》2012,(31):303-303
“要想知道辛巴是怎样历尽艰险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的?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狮子王》。”在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日前,和几位同行(编辑)谈论通讯员来稿情况,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有时一天就收到报道员寄给他们本人的稿件达10余篇,来稿大都附言:“领导要求此稿见报,请一定关照”,“长时间没见报压力大,请照顾用一下”,等等。而仔细看,则发现多数稿件没写好或没新闻价值。大家想编好稿,自然不顾通讯员附言多么漂亮和令人同情,对不能编发的,只能是望洋兴叹爱莫能助。长时间不见报的报道员上稿心切,特别是某阶段开展诸如营区正规化建设试点、“四个教育”试点等在本单位是“重大活动”时,领导给报道人员下达报道任务,报道员不得不向编辑“求…  相似文献   

17.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报道的写作过程大体完成之后,就可以考虑投稿了。有的同志想的比较简单,稿子写完,寄给报纸或刊物就行了。不,请不要忙着把稿件寄出去。在投寄稿件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一些经常给报刊写稿的人都深有体会:从作者手里寄出的稿件必须是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寄给报刊后经过编辑加工,它才能变成一个完全合格的铮亮的部件。如果我们写作粗糙,毛毛草草,拿出的“坯型”不成个样子,那编辑部就很难采用了。如何才能给报刊编辑部提供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呢?那就得将已经写成的稿子再认真“顺”一两遍。首先,通过“顺”稿,看初稿是否通顺、顺当。一篇文章在“顺”稿过程中,如果看之生硬,读之别扭,思之费解,就要查查原因。可能会有如下情况:有的文字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令人生畏,读不通;有的转折跳跃过于急促,缺少联系,硬邦邦;有的  相似文献   

19.
报纸应该办出特色,这是无庸讳言的。然而,现在成了一个问题,请大家“笔谈”,可见道理虽属“人所共知”,但要做到还颇不容易。事物千差万别,生活丰富多彩,新闻层出不穷,信息浩如烟海,地域天南海北,人物千姿百态……客观世界的舞台如此广阔,办报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完全可以凭借这浩瀚的背景,纵横捭阖,办出有特色的报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多的是“千人一面”的版面,甚至连漫画和新闻照片也有奇怪的雷同,这就不免叫人慨叹“为什么”了。  相似文献   

2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揭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印象也就有很大差异。这个道理在稿件评优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