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各家各户祭祖扫墓。然而,就在今年清明节前,当人们正以敬慎的心情为扫墓做准备的时候,针对有些地方公墓使用20年后要求续费的情形,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墓地使用年限为20年一周期,特别是经营性公墓。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到4月5日,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花、纸钱等物品,按照旧习俗到祖先或故人的墓地去祭拜。和我国一样,世界各国每年也有为死去的亲人、朋友祭奠致哀之日,或可称其为外国的“清明节”。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日本,“盂兰盆节”是规模仅次于元旦的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是有关农事、祭祀和娱乐的传统节日,是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文化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建构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清明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明节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文化记忆基础上,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选择好的维度是研究清明节日文化记忆的关键。清明节日的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清明节是场景作用下的知识生产,其文化记忆必须依托于地点开展,情境性文化记忆容易稳固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清明节日活动刻写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体现了人们的忆祖追根之情,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传统养分。只有回忆、地点与身份多重证据去交互印证清明节日文化记忆,它才能使主体看到完整真实的清明节日。  相似文献   

5.
常华 《北京档案》2015,(3):10-13
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包括了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唯一追思故人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6.
清明节漫话     
进化 《陕西档案》2009,(2):53-53
清明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的节气中就有记载。到了汉代开始兴盛,作为传统节日,一直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7.
异域祭英魂     
我在朝鲜开城联络处工作期间,每年都要去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寄托晚辈对先烈的哀思和衷情. 我第一次为志愿军烈士扫墓是在1975年4月4日,也就是中国人民祭祀亡灵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夕.为了和使馆的同志一起乘车去桧仓扫墓,我们提前赶到了平壤.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墓祭之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盛行于殷商,西周时期逐渐少见。经过秦汉至隋唐的发展,于唐代前期,民间形成寒食扫墓习俗。宋代以后,墓祭则在清明节。墓祭是清明节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美琴 《兰台世界》2012,(27):81-82
清代潍坊的习俗和礼仪非常繁盛,地域特色极其鲜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意从清明节等部分传统节日和"朝天锅"等几种地方美食入手,对清代潍坊的特色民俗和传统美食进行考证,并探究其深刻的礼仪内涵。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中国农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热闹非凡。春节期间,人们互相登门拜年,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本刊选编了有关中国传统民俗的专题书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008年1月1日,清明节与端午、中秋同被国务院定为法定假日,自此传统节日新闻报道在媒体中开始凸显其位置,  相似文献   

12.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也是电视节目承担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清明节全国各大卫视的清明节目的上映,更是着重地突出了我国传统佳节与文化的历史地位。笔者即是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清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作出相关阐述,旨在阐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3.
4月4日,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日子.举国上下民众捧鲜花,携祭品,不顾山高路远奔波,到过世祖先、亲人墓前,洒泪追思.师生、官兵、各界人士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雕像前沉默凭吊,或网上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志士,尤其是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纪念馆前泪飞如雨的镜头,让人痛彻心扉,将我们拉到地震山摇、肝肠寸断、大爱冲天的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4.
<正>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日子。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沉甸甸的节日,因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升高、万物复苏、百花竞放,蕴含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被严寒包裹了一冬的人们蠢蠢欲动,有到郊外远足游玩、赏花作乐、亲近自然,感受春天气息的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  相似文献   

15.
粤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远离中原,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目前保留"春分"祭祖习俗。在春日祭祖的时间安排中,有别于其他地区春分到清明期间祭祖的模式,粤西一些地区客家民众民俗显示出较为严格的春分当日祭祖的传统延续,这种习俗现象在其他一些客家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与流传。本文在对粤西春分祭祖习俗进行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此俗乃是古代春分高禖崇拜文化在当代的遗存,粤西地区春分祭祖习俗是中国传统祭祖文化的一部分,探析"春分"祭祖习俗具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勃 《文化遗产》2016,(1):32-41
通过坚守与调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清明节在变迁中传承,在传承中变迁,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换,并藉此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清明节与其他一些经历现代转换的节日一起以自身证明,民间具有高超的智慧与调适能力,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亦是机遇。只要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给予自由传承的空间,稍加引导,民间智慧与调适能力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可以使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生机勃勃,亦可以使现代社会的普罗大众因之而生活更幸福,心灵更安宁。  相似文献   

17.
<正>梨花淡淡随风起,细雨纷纷清明至。四月,梨花飘香,正是清明时节。清明,是我们缅怀和祭奠亡灵的日子,无论身在何处,祭祖都是一项重要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对桑梓的思念。清明按照旧的习俗,扫墓上坟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  相似文献   

18.
今年清明节是第一个小长假。浙江日报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民政厅的支持下,会同浙江文明网、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和今日早报,通过向群众了解民意、吸引群众参与的途径开展了清明节系列报道,在尊重清明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过一个形式多样、有深刻思想内涵、富有浓郁人情味和时代气息的清明节,起到了引导舆论、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新型人际关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末,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届时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个节日中,传统节日占了4个。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由不断追寻失落的年味而引发的捍卫春节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结果。而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张爱凤 《视听界》2012,(1):73-75
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传统文化关系最为密切。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具有强烈的公共性特点,在历史上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审美文化活动的“狂欢节”,具有神圣的仪式性。在“软实力”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中国而言,传统节庆文化的生产传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