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阅读增进智力 由于"腹侧通路"节省了阅读时间和脑力,一个人达到"流利阅读"阶段之后,就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整合到阅读过程中去.沃尔夫说,阅读的"秘密"就在于"流利阅读"为大脑腾出了时间,使大脑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阅读是一项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培养才能形成的技能.人类大脑的可塑性使阅读成为可能.当学习阅读时,人的头脑会重组它现存的结构,创造新的连接点和路径,最终发展成一个"阅读式大脑".一个能阅读的大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解码器,它的专门区域还可以几乎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认出符号.因此,正在阅读的大脑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解言外之意的精神活动,从而推动个体阅读者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丈化的发展.阅读型大脑是通过不断阅读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阅”与“读”两个字入手,介绍了浏览式与精研式两类阅读法,并结合“书”与“网”的阅读与利用,探讨了阅读推广馆员的“知”与“能”,力求在网络时代建构以阅读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更好地投身到阅读推广的实践.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4.
楼卓君 《大观周刊》2012,(35):234-235
朗读是语文阅读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朗读的重要。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郑燕 《大观周刊》2011,(46):87-87
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朗读在教学实践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是读起来了,教师们也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不足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怪圈现象。如果我们教师努力引导学生,那他们就能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并掌握方法,从而掌握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张丽  卢娅 《图书馆杂志》2023,(5):82-88+103
以上海浦东图书馆“青鸟传书”假日共读活动为例,探究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推广服务创新。本文采取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暑期阅读创新发展进行探索。阅读品牌的成功打造、阅读对象的正确认知和阅读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活动的创新之处;“青鸟小队”“青鸟书袋”“成果展示”是活动开展必备的三大要素,围绕三大要素,“青鸟传书”假日共读活动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包括多元融合:激活阅读活力;主体能动:激发阅读潜能;任务导向:提升阅读效果。“青鸟传书”假日共读活动流程清晰,易于操作和复制推广,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暑期阅读推广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是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实践代表。  相似文献   

8.
现状需要新的“观看之道” 随着大众阅读习惯从“深读”向“浅读”转变.阅读趣味从“读文”向“读图+读标题”转变,“报纸信息的视觉化和利用影像来构成版面刺激阅读”已经成为新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我觉得目前大学生阅读的问题有下面几个:1.阅读的时间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在网络上花了不少时间。如何把大学生从网络上的泛阅读、浅阅读拉回到传统的经典阅读上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点什么。2.学生平时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不光学生有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所以,相关的经典导读的图书还是有用的。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与书相配套的经典导读性的文章,对阅读也有推动作用。在跟学生交谈中,学生反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不是天生就会阅读?这是一个多么平常但又涉及到我们每个人阅读生活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作为阅读笔记,论文介绍了口语是遗传的,大脑天生不会阅读,阅读是先天视觉功能的“神经元再利用”,然后逐步形成了“阅读脑”,还进一步介绍了阅读形成后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进阶”,最后论述了人类的智能进化永不止步。  相似文献   

11.
我赞赏“悦读”这个理念,它可以理解为“快乐悦读”。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读”,涵盖着快读、略读和精读,并具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二者合成一词,意味着“阅读”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精神劳动。古人有青灯黄卷,悬梁刺股等“苦读”故事,如今阅读条件好多了,有识之士把同音的“阅”字换成“悦”字,意在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其内涵确实深厚得多,高雅得多。  相似文献   

12.
中新 《新闻导刊》2004,(4):11-11
一份报纸是主流报纸还是边缘化报纸,主要看其忠实读的拥有量,忠实读拥有量的多寡,取决于读的“阅读期待”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有人提出,“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报纸读所期待的是获取新闻、知识和信息,获得陶冶  相似文献   

13.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从“分地阅读推广”与“同城共读”的理念出发,围绕2016—2021年“共读南京”专家组遴选荐读的63本好书,分析了该荐读书目的三个基本特点,探讨了该荐读书目对探索分地阅读推广、凝聚地方文化自信力以及推动中华经典名著阅读的意义,并从把握阅读推广重点、创新推广活动形式和增强荐读书目宣传力度三方面,对“共读南京”品牌阅读活动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6,(10):17-17
喻国明教授曾撰文讲:所谓“厚报”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关于报纸篇幅唯一决定的数量称谓,而是相对于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可以阅读的报纸篇幅数的一个概念。报纸所提供的内容篇幅超过了人们在有限阅读时间内可以有效阅读的篇幅数,就被人们称之为“厚报”,反之,则为“薄报”  相似文献   

16.
叶健 《记者摇篮》2009,(7):61-61
与以往相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花大量时间慢慢品、细细读的传统阅读方式正日渐远去,而“浏览+知晓”的“速食阅读”却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对报纸、尤其是党报的新闻采编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1):I0001-I0001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将阅读与安静、沉思、稳重等表示相对静止的词汇关联,而今天却硬是在前面加上了“移动”一词,让人类真正实现了“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的梦想。如果说以往的阅读代表着尊贵和优雅,那么今天的阅读则更加随性和平民化,如果以往的阅读是皇族的附庸风雅或者少数智者的深谋远虑,那么今天的阅读更像百姓的一日三餐,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18.
李轩  永钐 《图书馆杂志》2005,24(10):91-95
人类自从创造了文字,就开始了阅读活动,阅读是给人类大脑的一种知识养份补给,让人的智能提高,以便把人类的生存环境建设得愈来愈美好。但是如何阅读?读什么?怎样读?这些问题也几乎从一开始就困惑着人类,因此对这种能从符号般的文字中读解意义的行为的探究一直是人类的重要课题。当网络阅读越来越有可能颠覆传承数千年的文字式书本阅读传统的时候,阅读学的研究显得愈加的紧迫。当代阅读学研究,应该向着多学科综合的趋势发展,强调的是对阅读者本体、阅读文本,以及阅读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研究。这就使得阅读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概念术语,尤其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并与人类认识发生论、智力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一系列重大的课题相关联。这里选择1980至2005年间部分阅读学著述加以提要勾玄,完成了一程“悦读‘阅读学’之旅”,而阅读学著述的丰富性内涵也因此得以某种展示。提要撰写人还有陈慧鹏、江少莉、刘祥平、刘宇、孙清玉、曾果果、张少锋、赵翠翠、钟燕辉、叶安然等。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和受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近些年来,视听媒介的变革、应用和普及,拓展了民众的阅读方式,丰富了民众的阅读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深入展开.在“爱读书”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推动“读好书”,强调个体的深入阅读体验,真正使他们做到“开卷有益”,这在数字化阅读语境中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网络传播》2007,(4):83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广阔,读不读书,关系不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使阅读的方式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一件好事。网上的阅读和传统的读书,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