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封闭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他们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往往从物质方面给贫困生以帮助;现在看来,这些"弱势群体"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尤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关注贫困生,不仅关注其物质贫困,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他们敏感、自卑,无法正视自身的贫困,帮助他们,应该是物质扶贫与心理扶贫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姜颖杰  陈志霞 《文教资料》2010,(36):255-257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需要多方面的关注,高校除了应给予他们物质帮助外,更应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针对某高校贫困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闵珍  岳克勤 《文教资料》2006,(36):24-25
对于“双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助贫应该先要助志,要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全力帮助他们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一定比例贫困生的情况,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更应该在心理上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奋进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当今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经是学校当中的普遍问题,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心理贫困.只有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特征,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建全人格,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高校贫困生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及成因,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自己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经历,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及干预机制,并指出要密切关注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积极努力地构建和谐校园,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心理疏导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重要功能之一,是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旨在培养贫困生的自尊、自信、自立与自强,增强幸福感,帮助贫困生实现由"他助"转为"自助"。心理疏导的德育价值不容忽视,同时其实现途径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是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因焦虑导致心情忧郁,因依赖限制能力发展,因妒忌引发行为失范等。学校应采取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和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相似文献   

13.
贫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做好贫困生工作,可以从身体、心理与活动三方面进行,以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班级管理更加和谐、顺畅,班主任工作更加全面、规范.  相似文献   

14.
董梅  陈翱  陈丽冰  刘改莲 《文教资料》2008,(16):209-211
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的情况下,贫困生的现象已经逐渐普及,同时我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对于心理方面的关注几乎是没有的。文章重点阐述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同时指出了贫困生所需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通过调查后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接受助学金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卑、同时觉得不公平的情绪存在。可见除了金钱,他们更需要心理的帮助和辅导。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的热点和难点,而该群体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典型的不和谐现象.本文采取物质解困和心理解困并重的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系统的助困机制,配合有效的心理助困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7.
郭梅  李应军  余华平 《华章》2007,(7):56-5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贫富收入差距的拉大让"仇富心理"在社会上呈蔓延趋势,作为社会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不少人也受到了这种不健康心态的影响,表露出仇视对象针对性强、重视物质甚于精神、心理品质不成熟、容易引发攻击性人格等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这一心理怪圈,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属于"心理贫困生",在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属于这样的学生,这些"心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他们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何才能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援助?文章就以上内容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人格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探讨了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人格心理特点,剖析了贫困生所特有的自卑与自尊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紧张、焦虑、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特点,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思想困惑、学习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旷课、出走、偷窃甚至自杀等综合性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些对策,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和生活上的灰色地带,使之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希望工程"的开展,各级政府、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高中阶段大批的贫困生学费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这些贫困生能够在校园中安心读书,大多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然而,人们在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很少从心理上对贫困生进行关注。实际上,治贫要先治"心",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形成开放进取的精神,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担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