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酷爱文摘报刊,自费订阅了十多种。每次读后,总感到收获不少,但也有不尽满意之处。几乎所有的文摘报刊,摘载原文都是照像、复印式的,对于原文中的错讹根本不加校正。《报告文学》今年第一期刊登的《弱女子告状记》,先后被《读者文摘》《法制文摘》等几家文摘报刊摘载,可是,对其中明显的错讹均  相似文献   

2.
文摘求疵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极为重要,一批文摘报刊(以及报纸的文摘版)应运而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一张报纸集百家的精华”,未免言过其实,但读一张文摘报可以省却翻许多张报的时间,确是事实。我常看文摘报和文摘版,在喜爱之余,又每每发现令人遗憾之处。遗憾有三:一是编辑缺乏版权观念,不尊重作者。文化部关于保护版权的条例明确规定:报纸转载和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应说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但一些文摘报大多缺乏版权观念,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手里有一张3月19日《文摘报》,第八版上共有七条信息,竟有五条未署原作者姓名,却署了摘编者名,至于原作名称则一篇也没署。这未免太不尊重原作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文摘报刊盛行,许多文摘类报刊,动辄发行几十万到上百万份。文摘报刊的盛行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因为文摘报刊选录的文章,大都具有新意,一也;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二也;短小精悍,无“裹脚布”之既长且臭,三也。即使原文较长,文摘报刊也只选其精髓,而弃其“穿靴戴帽”的部分。读者花极少时间,就能尽览报刊精华,能不乐乎!我个人就自费订阅了好几种文摘报刊,它们对我写作杂文随笔征引材料,提供了极大方便。我所发表的杂文和随笔作品,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靠文摘报刊所提供的材料而写成的。文摘报刊的盛行,为“文摘体”文章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文摘体”,又可称为“电报体”。据说美国著名作  相似文献   

4.
《县委书记的“笑柄”》(下面简称《“笑柄”》)是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人物通讯,反映的是河南省浚县县委书记刘银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事迹。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有的文摘报还做了摘转,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笔者就是首先在一家文摘报上看到内容摘要之后又寻来原文阅读的。阅读这篇通讯,我深深感到:民间传统的表现形式,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表现力,仍然为群众喜闻乐见。我们  相似文献   

5.
报海刊山觅珍文──谈文摘报编辑的“采”魏文互本栏责任编辑邓俊十多年来,我国文摘报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随着文摘报刊和文摘专版(栏)的增多,也使文摘报刊相互间的竞争性增强,迫使各文摘报刊编辑纷纷从摘刊内容到版面美化方面苦下功夫,以巩固和发展所办报纸的优...  相似文献   

6.
文摘报刊的新闻价值及编辑思想陈华飞近几年来出现的“文摘热”,是新闻改革的产物,也是新闻事业繁荣的反映。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里,《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分别率先创办了《文摘周报》和《报刊文摘》,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众多报刊也纷纷投入“文摘...  相似文献   

7.
官国雄 《新闻界》2000,(3):33-34
一、对综合文摘报进行理论概括的必要性近二十年来 ,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170多家文摘类报刊 ,加上上千种报刊的文摘版、文摘专页 ,已形成全国“文摘热潮”。全国文摘报发行总量高达1000多万份 ,读者上亿人。文摘报投资少 ,回报率高 ,有的报纸人均创利数万元 ,有的高达几十万元。可以说 ,文摘报是“报小影响大 ,人少效益高”。在这支报业“新军”中 ,除开以特定读者群为对象的专业文摘报刊外 ,期发量最大、读者面最广的要数综合文摘报 ,如《报刊文摘》、《文摘周报》、《文摘周刊》、《文摘报》等 ,包括各大报的文摘版。综合文摘报(含…  相似文献   

8.
官心所向     
官心所向陈沛5月22日《文摘报》在头版头条摘了《中国青年报》的一条消息,题目是《山东省省委书记吴官正要求省报少报领导少登空话》。文摘仅不足300字,全文如下:“‘领导的长报告要尽量少登,没人看,你们记者也不满意,只是不说而已。’这是刚刚上任不久的中共...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报中报”的“文摘”专版,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党报看标题,专业报看自己(有关本单位的报道),文摘报篇篇是珍品。”——群众对各类报纸的看法,许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读者对文摘报及文摘专版的偏爱,却也事出有因。1989年,有人称之为报刊订阅数量大滑坡的一年。过去几乎家家订阅的“老百姓报”《新民晚报》,情况也不乐观。但上海出的《报刊文摘》、《生活周刊》这些可读性、实用性强的报刊,当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发行量。有的还略有增长之势。近年来,文摘报订数较之一般报刊,增长幅度亦较可观。  相似文献   

10.
文摘求疵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极为重要,一批文摘报刊(以及报纸的文摘版)应运而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一张报纸集百家的精华”,未免言过其实,但读一张文摘报可以省却翻许多张报的时间,确是事实。我常看文摘报和文摘版,在喜爱之余,又每每发现令人遗憾之处。遗憾有三:一是编辑缺乏版权观念,不尊重作者。文化部关于保护版权的条例明确规定:报纸转载和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应说明作者姓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带来了我国报刊事业的空前繁荣。其中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版)的大量涌现,堪称一枝独秀。 从新闻出版部门提供的情况得知,改革开放15年来,全国文摘报刊已发展到180多家,其中仅专门类文摘报纸就有27家,期发数已达1400多万份。譬如北京的《文摘报》、上海的《报刊文摘》、江苏的《中国剪报)、福建的(每周文摘》、四川的《文摘周报》、湖南的《文萃周报》、安徽的《文摘周刊》、吉林的《文摘旬刊》、贵州的《文摘》等,都已成为寻常读者熟悉的文摘报纸。与此,中央级和各省市级大报、地县报纸、专业报、行业报等,也都相继推出了《每周文摘》、《每日文摘》、《百科文摘》,《书报摊》、《博采》等文摘专刊(版)。这些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版文摘类报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真正形成规模具有较大影响,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间。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文摘报已成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报刊史上,最早问世的文摘报刊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创刊的《集成报》。它“甄录群报”,所搞的报刊主要有《时务报》、《万国公报》、《博闻报》、《新闻报》、《官书局报》、《汉报》、《中西报》等,还摘译了外文报  相似文献   

13.
《南史》的梁代部分以姚察、姚思廉父子所撰《梁书》为主要史源,保存了大量的《梁书》原文。在两书传钞刻写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书的某处文字产生错讹,而另一书的相应部分仍存其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互相比勘来校正两书文字。这种方法前人早已用及,如殿本刊刻时曾以两书互勘来校正讹文(可参看《梁书》《南史》所附之“考证”),而诸多读史札记也曾利用此法纠正了不少误字,如王懋兹《读书记疑》卷十三《南史存校》、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文摘,文摘。抄抄摘摘。”显然是一种片面认识。事实上.文摘报的选编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尽管是摘编已经发表的文章,但并不是随手拿来,随便刊登,而是需要编辑能动地对原作进行突破和重组。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有人说,文摘报的编辑是“编辑中的编辑”,有一定的道理。文摘报的编辑在对文稿的组选、加工润饰以及后期的版面制作中,都需要有很强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摘类报刊从最早的《集成报》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真正意义上说,文摘报的发展还是在近十几年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主办的《报刊文摘》创刊,它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第一张综合性文摘报。此后,全国各地文摘报文摘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文摘类报纸30多家,各种报纸开办的文摘版、文摘专刊达140多家,文摘类报刊的期发行量总计达1100万份,拥有读者过亿。 文摘类报刊的猛增,表明了现  相似文献   

16.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入,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然而徐《考》》载入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登科记考》卷四大足元年(701)载: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16):21-24
<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文摘类报纸是上海《解放日报》1980年元旦创办的《报刊文摘》。我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78级研究生,曾参与过《文摘报》创办的论证,该报由《人民日报》1981年1月23日出版。随后,各地各类文摘报出现了很多,而且都很成功。但在数字化的当今,多数文摘类报纸  相似文献   

18.
(一)与时俱进创新立报认清形势。据出版部门资料,当前,文摘不仅有报,而且有刊,数量可观。多种社科、民生。文化、养生休闲等层面的文摘期刊的数量已超出文摘报的数量。文摘这个市场的大蛋糕文摘报已不能独吃了,已被文摘期刊吞食,文摘报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们阅读的价值取向也变了,读者已不满意旧闻和豆腐块的新闻摘编,读者需旧闻的新意。需要对新闻事件理性思维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摘类报刊从最早的《集成报》(1987年、上海)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文摘报的发展还是在近十几年改革开放时期。目前,我国有文摘类报纸有30多家,各种报纸开办的文摘版、文摘专刊达140多家。文摘类报纸的期发行量总计达1100万份,拥有读者过亿。 文摘报刊的猛增,表明了现代生活节奏越紧张,人们越希望快速阅读高效吸收所需求的信息,越是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越感觉到信息选择的困难。以博采众长、信息丰富为特点的文摘报刊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是文摘报刊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今年第七期上刊登的《由祥林嫂的唠叨想到的》一文,提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炒冷饭”的报道依然相当流行,使人们大倒胃口。看后颇有同感。近些年来,一些省、市纷纷办起了《每周文摘》《文摘周报》《文摘报》一类报刊,不少日报也竞相开辟“文摘版”,好象这是美味的时新和菜,非此不足以飨读者。不错,当文摘报刊刚问世时,确实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那时是“物以稀为贵”,人们对此有一种新鲜感。可是,现在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