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自修》2008,(7):14-15
你听过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吧?一天他突然来到了科拉多大峡谷的边缘,感叹道:“上帝,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呢宁”你知道,如果这位牛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的事情,那么他错了。在这个意义上,大峡谷什么也没发生。同样.科学的发展虽然比大峡谷的断裂快得多,但它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看上去是革命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到这个过程,只看到巨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方炼金术和中国炼丹术的演化历程及其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西方炼金术走向近代化学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当代中国各种千奇百怪的“神药”等现象进行历史的解读,试图从古老中国的炼丹术的发展与衰亡中获得破解之方.  相似文献   

3.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沈括博学多才、成就卓著,在很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开创性的发现,其中不少成果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堪称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通才。沈括被公认是继东汉张衡、南朝祖冲之以来,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各个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从低到高排列的。1号元素(即其原子核含1个质子)是氢,自然界中最大号的元素是92号元素铀。比铀更大号的元素(超铀元素)就只能是用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例如如果能让氢原子核和铀原子核聚合,就有了93号元素。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在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中谈了对研究地质科学史、加强地学人物研究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是否只有爱"崇高"的人文知识分子才有不堪往事,索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们则总是循规蹈矩呢? 当然不是,现代人老觉得各种科学之间界限分明、门类清楚,科学家的形象也只是他们在正规科学史上所标示的那样: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水壶的启示发明了蒸汽机等等.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一门教人求索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之“智”不仅体现在前人洋洋洒洒的哲学理论当中 ,而且体现在就同一事物、现象产生的相异甚至截然相反的哲学理论及其所进行的激烈的交汇、碰撞 ,乃至相互讨伐之中。人类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多样的哲学和分歧的思想的摩擦之中迸发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把哲学称为“厮杀的战场”。现行的高二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虽然只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 ,但透过教材的字里行间 ,我们仍能不时地发现不同的哲学流派、不同的哲学观点相互“讨伐厮杀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及其与之相随的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飞跃而进步的,这些飞跃亦即巨大的跃进,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焕然一新。”——科恩《科掌中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今天,在举世欢呼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无限光明时,我们不妨掀开科学那辉煌的面纱,看看在它后面曾凝聚着多少苦涩和遗憾.其中,科学家作伪事件是不可回避的一道败笔.虽然科学是以求实求真为宗旨,但科学界一直在发生违背科学精神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吏上.有一些被遗忘的天才。他们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应得的荣誉被人“张冠李戴”。他们的名字长期被埋没。他们默默无闻。反思这些事件。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18世纪上半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3 3,24=11 13.他经过长时间的验算后.试图证明这一发现,然而屡试屡败.1742年.毫无办法的哥德巴赫写信求教于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数学家欧拉,并问这是否是一个定理.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  相似文献   

13.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只用一条定律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刻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把“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运动统一到同一机械运动,它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完成。这是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理论综合,可以说完成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大业”。1808年道尔顿系统地阐述了原子论,从微观的物质结构角度揭示出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实现了化学史上的一次辩证统一。1838—1839年细胞学说的建立,把世界上100多万种动物和30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界的“皇帝新衣”——N射线闹剧 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一“惊人发现”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N射线热潮,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在1904年上半年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这些论文煞有介事地介绍N射线可以穿透纸、木头、薄铁、石英等光线穿不透的物质,只有水和岩盐能阻挡这种射线的穿透,还有论文指出人的肌肉、神经和脑也可以发出N射线。为了表彰布朗洛的“开创性”研  相似文献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是关于人的认识辩证发展过程问题,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难题,在欧洲哲学的长期发展中,各个哲学派别对它作出不同的回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各派哲学都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探讨欧洲哲学史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的发展,分析各派哲学家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总结思维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理论的理解,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认识论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围绕着这些问题,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一直进行着两条认识路线的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的颁发经常引起争议,但一般认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还是比较名副其实的。其实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错过了该得的人.或错发给了不该得的人也屡见不鲜。即使是那些公认该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其学术道德也不是无可指摘的。1923年因油滴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19.
王维学 《教师》2011,(36):107-107
生物学故事是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述了其在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培养情操等方面的教学应用,以期为更好地应用这一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