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2.
郭象哲学中的直觉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他提出的“玄冥”和“无心”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直觉现象和中国哲学的体悟性特征,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在郭象看来,人和宇宙万物天然具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默契,只是后天因种种原因而被隔绝;只要人能做到无心,就可以重新回归人和宇宙万物的和谐与默契,这就是玄冥。人通过“玄冥”获得的并非关于外物的知识,而是人与外物豁然贯通的一种内在生命体悟,此即我们所谓直觉。这种直觉的实现需要无心,即拥有像镜子一样明澈的心灵,以便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吉檀迦利》导读在诗人看来,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万物由一个共同的生命维系着,主宰这一切的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本体就是神。宇宙万物都是神的分身,人们只有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才会感到真正快乐和幸福。但他同时又热爱尘世生活,热爱现实世界。他对与神合一境界的追求,是和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宇宙乃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天为大生,万物资始,地为广生,万物成亨,合此天地生生之大德,遂成宇宙。”在中国的宇宙模式中,宇宙是个整体结构,虽然存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但他们之间并非截然分割,各自独立的系统,相反,它们彼此之间是上下贯通而无碍的,宇宙依照层次结构同生命取得联系。因此,在中国的哲学中,生命弥漫于自然,内在于万物,渗透于人的创造活动中,整个宇宙展现为生命的大化流行。中国哲学美  相似文献   

5.
开来 ,他把无知无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 ,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并同无形的宇宙生命合而为一”[2 3] 。在这种境界里 ,自然万物成为他心境的客观投影 ,成为他生命精神的载体。然而山水诗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极少 ,韩愈的山水诗所达到的只是一种生命境界 ,还未能达到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审美的灵境[2 4 ] ,这与山水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及韩愈山水诗中积淀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关系。五以上我们通过对韩愈山水诗的考察 ,分析了韩愈山水诗的基本特征 ,即既有雄奇险恶之美 ,又有平易自然之态 ;既是复杂心态的展示 ,又表现出傲岸倔强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无限空间。个体生命在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体验中,以生命体验为翅膀,不断把自己的过去投向未来,超时空,跨生死,化瞬间为永恒……这便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情感,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二为一。  相似文献   

7.
"修辞立其诚"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论的历史叙述中论及“修辞立其诚”的时候,应对之作寻本探源的考察和重新解释。所谓“修辞”,乃存在着修省与修饰两个维度,或者说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善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所谓“立诚”,就是要确立或者呈现内心之经验性真实,或者宇宙、人间的普遍真理;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者“修省”而实现对内心之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美学思想,其要义是把化生万物的生命(及其运动)和美看成是宇宙的本性。作为该书理论体系核心思想的“枢纽”论其本义为:整个宇宙是围绕着由北极星和北斗星所构成的“天枢”(天轴)旋转和运动的,“天枢”是宇宙生命的总根源,也是万物和美的总根源。由于“天枢”所化生的万物其生命是各具个性的,于是万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千姿百态.从而使宇宙成为美的世界。这一思想源自远古华夏先民的“北斗崇拜”。由于把人与宇宙都看成是生命有机体,文章著作自然也是如此,由此便形成了把文学著作比喻为生命有机体的思想。这与西方美学史上的“生命之喻”思想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刘勰的生命美学思想不但渊源甚古,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陈献章著作中的境界主要有如下四种:宇宙境界、本体境界、太和境界、虚明境界。其中,前两者以邵雍之学为基源,从心境中提炼境界,使吾心、宇宙、本体相贯通;后两者以道家思想为基源,以虚明之“道眼”观照万物之齐同,因悟万物齐同而遣荡对各殊事物的偏见,达至中正太和境界。就境界层次而言,前两者高于且立基于后两者。陈献章境界论的独特旨趣在于:其注重心体,讲求通过简易直捷、以小见大的途径达到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热爱生命     
习雪 《少年月刊》2011,(4):26-26
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是生命的轮回,这是对生命的壮丽赞歌。我们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身上就跳动着强劲的脉搏。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血液,得到了骨骼,我们生活在阳光地带,得到了温暖,得到了光泽。从此,我们的生命就成了岁月的一个时代章节,我们的成长燃起了心中一团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包含广阔无边,永恒无穷的宇宙时空和它化生万物的无穷的生命力两方面的意义。从生命美学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其中正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老子的上述认识源于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3.
“神”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诗学等领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苟子在论述宇宙存在本体及其发生时认为:“天职既位,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这里的“神”,是宇宙之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存在于宇宙之间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之所以春秋代序,源源不绝,不断地创造、充实自己的表现形态,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有“神”。宇宙万物的存在,不但是一种“形”的存在,更是一种“神”的存在。生机勃勃的宇宙万物,在成为人们认知对象的同时,显示和映照了认识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精神,从而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惟如此,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的途径,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诉诸人们审美体验的文艺作品。所有这些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有形有神的客观存在,与人类本身的生命活力形成了一种对应、同构的关系,这就是审美愉悦产生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世界观出发,从天、地、人并生的关系中强调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通过以物观物反观以我观物,达到“无我之境”,最终升华到“藏天下于天下”的达观境界,追求有无合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对实现和谐完整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借助文本“再度体验”,同凝聚在作品的生命体验沟通、交流、碰撞,进行探究生命价值和奥秘的对话,从而获得生命的启示和审美的乐趣。这是文学作品审美接受欣赏的真谛。 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对生命的“再度体验”。在审美体验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的愉悦;在审美体验中,我们再度咀嚼体验着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意义,审视着生命  相似文献   

16.
天地间万物存在的惟一根据就在于其“自性”,“自性”只能是“自生”的,“自生”就是“独化”。而独化论推广到人生境界上,就是要达到泯除差别的无言无意之域的混沌境界,即玄冥之境。  相似文献   

17.
<正>从哲理的角度来考察禅宗,可以看到其“真我”、“空”、“体悟”等一系列内涵的辩证统一.禅宗所说的”空”实际上是指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各自独立不依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让、永远流变的过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意识领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网,宇宙间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网上的纽结或者说交叉点,而每一个交叉点都同宇宙间其它交叉点有着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也是这样一个交叉点,只不过人这个交叉点能意识到“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并能超越“自我”.一般的人,具自我意识却人为地割断了“自我”这个交叉和别的交叉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即把自我实体化了,又把别的交叉点也实体化了.于是自我和他人、他物分裂为两个彼此斥在、相互对立的实体,即主体与客体.当人超越主客对立、超越自我意识时,人就能悟到禅宗所谓的“真我”,悟到自己原来不是独立不依的实体,而是“空”,不是与他人、他物可以须叟分离的;而是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真我”就是整个联系之网,就是宇宙整体.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是作者瞬间生命体验的记录,因此阅读就是通过文本的媒介与作者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罗曼·英加登曾就阅读体验做过形象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一阵新的强烈情绪,这种情绪现在真的成了一种快感,由眼前的景象所引起的喜悦和安逸,一阵‘沉醉’——就像沉醉于浓郁的花香中一样。”当然,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阅读体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李勇著《生命的容颜》一书,从书名上看,像是描写和诉说生命的容姿与容色,其实却是一本美学专著,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示:"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探微"。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生境界则是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著者的视域中,"生命"一词非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从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生命"的范畴。在这里,"生命"所指谓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它凝聚出来的是"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20.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这将当代人类存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因为它对近代以来的人本中心论的思想基石——康德之“人为自己立法”和“人为自然立法”——思想的彻底反动,重新构建“生命一人本”存在论和普遍利益权利价值观。以普遍利益权利为原动力和本质规定,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万物生命、人共在与互存、共生与互生:共在互存,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生态整体的存在法则;共生互生,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体互动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展布为整体互动的生育法则和“竞.适”法则。其前一个法则张扬生生;后一个法则敞开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