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一:一家教研部门在对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反映每个学科老师上课都出现过错误,甚至经常出现错误。当出现错误后老师一般的处理方法是:37%选择“坚持”;21%选择在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纠正错误;另有部分老师选择暂时搁置,  相似文献   

2.
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和进步的保证。很多学生都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新曲子第一次去同课总有很多识谱的错误,即使当老师指出错误,以后几次回课还是不能完全纠正;上一次回课弹得欠缺的地方或者是难点,后儿次回课仍然不够好;按照曲谱上速度和力度等表情符号去表达,弹奏还是不悦耳等等。  相似文献   

3.
当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弱,自主学习态度越来越被动时;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闪现出一个灵感或提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时;当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大面积的错误时;当学生在课堂上冷漠呆滞、愁眉苦脸时,我们怎么办?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信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的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朱爱军 《教育艺术》2005,(11):28-28
据报道,不久前有人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课后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66.8%,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21.5%,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仅占5.59%。那么大学生课堂质疑能力如何呢?笔者对本系4个专业的近40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质疑的占30%,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10%,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不足5%。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习题课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你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教学计划向前稳步推进时,“意外”出现,有同学站起来对刚刚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困惑或是猜想,你该怎么办?在听过的很多研究课中,发现有的老师担心教学计划不能完成,对此置之不理,以“下课再说”加以应付;有的老师则抓住这难得的课堂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启发学生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错解,即对数学问题的错误理解与解答。对此,教师会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通常的做法是,事先预见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不提问很可能出错的同学或绕过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当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接着提问其他同学,直至得到教师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为止。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主观上认为正确答案是惟一的,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就够了;二是课上有限的教学时间也不容许对更多的错解做出解释,能少则少。事实上,这种看似合理的教学行为仍然滞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层面上,侧重呈现正确的数学知识,忽略了对学生错解现象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一堂小学的市级观摩课上,有一位教坛新秀上《鸬鹚》一课。当课结束时,老师表扬学生说:“鸬鹚和渔人的配合可以说是巧妙绝伦,而今天这堂课,大家和老师也配合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9.
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30%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再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要报复,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为什么会走进这样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讲《生物》第一册 (上 )《茎是由芽发育成的》一课时,当讲到“按照将来发育成什么来区分,芽可以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时,出现了下面的错误: (板书 )   叶芽→将来发育成叶  花芽→将来发育成花  混合芽→将来发育成枝条  (注:将来发育成的叶、花、枝条,该教师用的是叶、花、枝条的简图,而非文字。 )   讲时教师自己没发现错误,学生有发现的,因有其他老师听课也没有人指出。   当课讲完时,教师一看板书发现讲错知识了,他略加思索马上进入本节课的另一环节,每部分内容加上几个字把板书变成练习题 (注…  相似文献   

11.
第一境界:把学生当孩子。正确对待自己教育对象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把学生当孩子,你会宽容孩子的缺点,原谅孩子的过失。你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而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不会挫伤他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曾经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因误会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便故意将墨水偷偷洒在了老师的衣服上。这位老师知道后什么都没说。只是给这位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霞,拥有了美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后来这个学生幡然醒悟,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课。课上,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了一道学常识连线题。且不说训练内容陈旧,更不必说训练方式滞后,单就其中的一个细节就不由人不深思:学生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当订正到“李白”这一项时,教师却因找不到李白的作品而愣住了。幸有学生帮其解围:“老师,题中没有李白的作品。”该教师顿时大悟,说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老师把它给忘了。”随手下小黑板,  相似文献   

13.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科的教师讲公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问在报刊、网络上查找各种与所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再进行精心选材与组材,最后制成精美的课件。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觉得赏心悦目,学生也觉得很轻松。可细细回昧,发现有些课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上的轰轰烈烈,但学生并未掌握多少知识。表现在:①课文中基本的字词学生会念不会写,有的甚至不理解;②课件打出的问题多,学生并不能对文章有深刻理解;③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尊重学生的回答而曲解文意;④教师不会将知识迁移。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只有感性认识,并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此现象,笔者认为语文课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错误怀着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有容忍性,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说,老师术业有专攻,不是全知全能;老师非圣贤,不能无过。可以说,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对老师的出错的容忍程度提高了;而老师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或同行出现的错误。当自己犯的错误被指出的时候,都是本着诚恳的态度,承认是“老师搞错了”,也不会觉得下不来台。  相似文献   

15.
王超 《教书育人》2006,(8):54-54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怎样做呢?一般来讲,家长都会尽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是,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给自己的孩子开脱。有的家长甚至变得蛮不讲理!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考试的重心逐渐转向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课上要不要对字词教学提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师会持不同的见解。有的老师认为都是中学生了,字词教学已不再是重点;有的老师喜欢留给学生自己在课下解决字词问题;还有的老师只是在课上检查预习环节时,象征性的检测一下写法和词义。而现在的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有的老师干脆把字词一项忽略不计,留给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而今年的期末测试中有一题是让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结果有85%的学生很多字都不会写,这一结果足以让老师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字词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下午给一年级学生上思品课,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比比谁的小手巧"——戴红领巾比赛。孩子们跃跃欲试,场面十分热烈。当推选学生代表上台比赛时,情急之中,一个孩子把"老师"喊成了"妈妈"。看着孩子涨红的小脸,我不禁想起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有位教师回忆自己读一年级时,一次与老师谈话,不知不觉把"老师"喊成了"妈妈"。还有一次上讲台当"小老师"读生词,在还剩下几个词时自己想要小便,老师让他读完再去,结果尿了裤子。他把这两个错误都说成是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烦恼或苦恼时,讲心里话的首选对象是母亲(占29%),几乎占相同比例的是“和谁也不说”(28.9%);其次的选择分别是校内同学(18.5%)、校外朋友(9.7%)、班主任老师(7.5%)、父亲(5.9%),而选择课任老师的仅为0.5%。父母强于老师,同学多于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老师  相似文献   

19.
仇婕妤 《辅导员》2014,(13):100-100
当老师不在时,便是调皮同学“大闹天宫”的时候;当老师不在时,便是同学们放松、尽情玩耍的时候;当老师不在时,便是同学们无忧无虑的时候;当老师不在时,便是……伴随着一段美妙的音乐,下午第二节课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