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基于议程注意周期,对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转基因议题报道同步进入下降期,但上升期并不同步,相较于《朝日新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报道进入议程注意周期的时间略晚。报道框架亦存在显著差异,《朝日新闻》始终将关切包裹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尽管不断减少对进步包裹的使用,但进步包裹却始终是首要的框架类型。在关切包裹的运用上,《朝日新闻》将妥善管理和公众参与或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则始终最为强调妥善管理。两份报纸都倚重政府和专家等权威信源,但倚重的专家类型有所区别。本研究从两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实背景以及两份报纸的办报立场两个层面解释了两份报纸转基因议题报道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家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们在有关日本、韩国报道中所建构的两国形象.主要发现有:政治是关于两国报道的重中之重;最为突出的特殊议题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认识问题和中韩之间的“朝核”问题;媒体的报道基本达到了客观公正的要求;但媒体对于日韩两国建构的框架有很大区别,前者倾向于“对立者”、“可疑者”,后者倾向于“合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大众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徐溦 《新闻世界》2013,(11):163-164
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抑或全球战略,很大程度上和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息息相关。日本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引导本国民众看待中国和中日关系,对于中日双方都显得至关重要。研究日本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助于消除中日双方的误解,增进相互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对外传播,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本文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侧重分析其1995-2005年的涉华新闻,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党报新农村报道内容构成分析 为探析党报的新农村报道,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三份党报2008—2009年两年的新农村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党报新农村报道的内容构成。《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中央级党报与省级党报的代表;南通地处苏中,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省居中,《南通日报》是地市级党报发展现状的代表。以下是三份党报头版的新农村报道篇数及内容统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报纸、微博和微信三个平台上的内容,结合孟晚舟被捕事件具体案例,总结出其新闻报道在不同平台上的特点。在分析《人民日报》跨媒体联动报道优势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不平衡,即报道规模不平衡,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引发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2014年APEC会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媒体呈现来挖掘中美主流媒体在重大经济报道中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3,(11):30-30
《中国青年报》9月29日报道说,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在《战略与管理》杂志2002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中国民间之忧》一文,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提出了把历史问题放在次要位置的“对日新思维”。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同样在这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呈现出来的"幼师"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幼师群体的认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近10年来对幼师形象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其中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多以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量化和质化分析两方面入手,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关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人民日报》侧重对事件和救援的客观报道,而《中国青年报》把人物作为报道重点,具有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12.
石倩 《东南传播》2010,(9):166-168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是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选取了从2010年4月15日到4月21日一周内两份报纸中玉树地震的相关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安排、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两份报纸的报道特色和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重大严肃事件为分析对象,以《纽约时报》2008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连续一个星期共34篇报道为分析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主题上规避政见,在消息来源的相对平衡的分布掩盖下,有着明显有利于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报道偏向。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是区域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勾画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报道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日本《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两家报纸的记者都得到了公约全文.《朝日新闻》的记者脑子一动,立即把有关中日权益的关键章节摘要译出,送电报局拍发,并要求邮局拍完电报后拍圣经,直到他下一个电报送来为止。《每日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李翩影 《新闻世界》2014,(7):259-261
本文选取了《南方都市报》(简称《南都》)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底的深度报道,在大量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南都》近三年呈现的深度报道特点、现状等展开具体研究,着重考查了其舆论监督功能,以期为当下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浩铭 《东南传播》2011,(1):126-128
本文研究的是国发〔2010〕10号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房地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7月16日这三个月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房地产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变化不大,体现了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汉报》(1896-1900)是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针对当时中国人厌日人极甚的对日态度,它在制造唇亡齿寒的中日关系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本文主要以现存《汉报》原件为史料,分析该报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及论调,揭示该报在中日睦邻论、师日论和联日抗欧论这一整套动听说辞背后所包藏的真实意图及其舆论诱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双碳”议题报道对于“双碳”政策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文章以2020年9月22日至2022年3月31日《人民日报》的86篇关于“双碳”议题报道为样本,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双碳”的关注度比较高,这些报道大多数站在国家/政府的高度,报道的主题以时事政策为主,报道信息来源重视本报话语,报道体裁以通讯为主,多为中长篇报道,报道方式多采用图文结合。同时《人民日报》的“双碳”报道存在现实情况揭露匮乏、科普内容缺失、民间话语弱小、监督预警能力不足、报道情感倾向失调等问题。未来,应通过揭露现实问题,加强科普力度,聚焦民间信息来源,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平衡报道情感倾向等,更好地落实“双碳”行动,激发“绿色”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