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嵩 《教师》2013,(9):125-125
"新政"时期,清政府积极倡导学人留日以挽救危亡。但在实施过程中,准备不足、措施失当:留日生的资格审查缺乏具体细致的标准;对在日留学生思想控制过严,限制了创新发展;留日教育以速成、普通教育为主;归国考试录用以经义之论为主。总之,清政府本着"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追求"思想旧,本领新"的人才,如此这般"新政"失败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10年,在清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面对日益危亡的社会现实,大批士人或出于自强救国的理想,或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纷纷东渡求学。在此次留学浪潮中,各省因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情形。广东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士人广泛参与,逐步成为留日大省,并因自身独特的经济、历史背景而呈现出迥异于他省的发展路径。粤籍留日学生也因接受新知与开化风气的影响,大多产生革命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廷实行改书院、兴学堂的新政后,督抚士绅将选派留日师范生作为弭祸、兴国、造民、立教的重要手段来提倡,<学务纲要>更是极力倡导各省速派人员到东洋学习师范,四川留日师范教育因此得以发展起来,且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四川留日师范学生大多在日本接受的是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速成教育,不仅新学知识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文化存在疏离和冲突,部分人回国前后加入了同盟会并积极为四川引进民主革命思想与日本教育资源,大多数人回国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部分优秀者还出任省县视学、地方军政官员等职,给四川教育转型、思想学术变迁、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讨隐元留日不归的原因,不能只看清初福建的政治形势,要更多地从隐元的个性特点以及日方的态度演变来考察,才不至于失之偏颇。隐元在宗教事业上的执着精进是根本内因,而中方时局演变和日方态度变化则是外因。在外因中,江户幕府赐地开创的特殊礼遇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1913年,青年郭沫若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者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留日女学生会蠢辛亥摹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性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旨在宣传妇女解放的妇女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有专壹晏的历史意义。中国留日女学生会的会刊《留日女学会杂志》从妇女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两个方面着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湖州籍留日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该时期正值湖州本地步入近代化的转型期,故本文特以留日学生为切入点,考察其对该地区近代化的影响,并以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聚焦1897—1920年间湖州籍留日潮,由此可知19世纪末湖州地区较早派遣官费留学生并出现了大量自费赴日留学生。19世纪中叶以来,湖州本地新式办学逐步展开,尤其以南浔(今南浔区)和吴兴县(今吴兴区)两地最为显著,此外吴兴则更为多元复杂,教会办学、私立办学以及辛亥革命后的官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均有呈现。另外,该时期女子学校、职业学校的出现也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办学体系。其中留日人士在当地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留学生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近现代文学开创初期的情况来看,最初的一批重要而有影响力的作家几乎都有留学外国的经历,“留日派”和“美羹派”是当时最为集中的两大阵营。本文选择“留日派”作家阵营,从创作特征,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1913年,青年郭沫若23岁时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积因素两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留日教育乃甲午战后清末留学教育的核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对日本刮目相看,主张派遣学生赴日游学.留日热潮出现于1903年,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顶峰.而此期间正是杨枢出任驻日公使时期,身为使日大臣,对留日教育影响极大:从数量和质量上推动了留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留日同学会成立于1995年10月,是一个由在日中国学者组成的学术交流团体。会员的70%以上有博士学位。成立以来,以互助、友好、服务为宗旨,在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做好中日友好桥梁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为中国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尽力。该同学会组织的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活动,为每年一次的“在日中国人留学成果报告会”及“优秀论文授奖式”,该活动从1996年开始,在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举行了十次。通过这些活动,留日同学会向日本社会宣传在日中国人的正面形象,促进了中国留学人员之间及中国留学人员和日本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同时促进…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中又以赴日学习法政科的学子居多。那些留日法政学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15.
早期创造社文人在日本大正文化全面开花时期来到日本留学,西方思潮、日本近代文学、城市空间体验都为早期创造社文学的形塑提供了养分,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留学生态度从尊敬转为居高临下亦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冲击。近代化城市的空间体验与被撕裂的自尊、情绪的焦灼转化为文学的生产力,他们的留日体验推动了创造社文学的形塑。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时期,在天津官方的支持与主导之下,多元互动、官民携手,初步构建了一个以国家行政力量为主,辅之以地方精英势力和市民组织的新型的城市管理网络。这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促进了天津向近代化城市迈进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雪燕 《英语广场》2020,(36):17-19
《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是一名服务于贵族的英国管家,作品以史蒂文斯的视角,描绘了他六天旅行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达林顿府任职的经历,表现了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职业管家畸形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甲午惨败,激起了无数国人之扼腕与觉醒。一时之间,众多学子东渡日本。然而学途坎坷,日本政府的故意刁难和侵略野心的不断暴露,导致留日学生一次次的集体归国运动的出现。1905年留日生集体归国运动即为典型。以反对“取缔规则”斗争为契机,他们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以维护国家荣誉和自我生存为目标的集体归国运动。此次运动是中国留日学生一次群体意识的集中进发,并且,通过这场激烈的斗争,进一步加强了留日学生群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尝试,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