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新媒体迭代的“双重加速”,新媒体使用能否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困境、在精神层面上为“养老”问题提供纾困策略值得讨论。采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人口大省也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豫中某乡村老年群体“抖音”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的观察,讨论新媒介使用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和改善“养老”处境。研究发现,通过拍摄和发布短视频,这里的老年群体形成了看似松散的组织性连接,他们通过“玩抖音”组成了基于“趣缘”的“线上群体”,形成了新媒介环境下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实现了媒介对老年人的虚拟陪伴与精神抚慰、关系拓展和社会参与、群体连接与公共性复苏。这种“抖音社交”和“媒介养老”的方式,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孤独感和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开启了他们重新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并客观上促成了“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施星星 《视听》2023,(4):84-87
在积极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银发综艺节目频频出现。节目多以弥合代际鸿沟、展示老年生活为初心,可最终却难以逃脱“年轻化”的传播偏向。在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屋檐之夏》中,互联网场域天然的年轻化偏向、技术更新的年轻化倾向、播出平台的年轻化服务、空间塑造的年轻化叙事、拟态老年形象的年轻化审美等传播偏向客观存在。无论是受众,还是节目生产者,唯有对节目制作和传播中存在的传播偏向有所意识,才能规避受到传播偏向裹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向前演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群体组成、消费能力和文化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中,电视媒体如何立足于“银发经济”背景之下,深度挖掘全媒体发展的“金色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陈曦 《青年记者》2016,(24):77-78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9.5%,多达2.16亿,预计2040年将达22.1%.①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播通过单纯的声音传播,更会让人专注其信息和内容,更接近心灵,②老年受众对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使得情感类广播节目成为抚慰老年群体的最佳“心灵触媒”.“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渴望熟练使用新媒体,与时代齐头并进.因此,情感类广播节目应适应新媒体时代老年群体的变化,融合互联网思维,在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三方面呈现出变革与突破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王晓莹 《采.写.编》2023,(11):125-129
当今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出版社对于健康理念的全民普及与生命观念的积极培养责任重大。基于探讨健康传播中健康观念对老年群体引导作用的有限性,及学界从社会的死亡认知出发而呼吁建立“生命观”的必要性,本文借鉴既有观点,分析传统出版社在老年群体健康传播方面可资借鉴的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融合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文本载体,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报道已逐步从本土议题走向国际视野,有关脱贫攻坚的国际新闻报道可被视为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叙事实践。本研究基于数字新闻学和叙事学等理论,考察以CGT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客户端和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叙事在命题、策略和画面上呈现从“攻坚”到“共建”的叙事转向和语态拟合,包括短视频叙事在内的数字叙事形态突出冲突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叙事命题的精细化设置实现国家叙事的话语创新。国家叙事可被视为“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国家叙事的元叙事、叙事主体性以及如何在“内外”和“中西”之间重塑理论张力,是拓深国家叙事理论体系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和老龄化并行的今天,老年群体的媒介生活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老年群体通常被视作传播过程中的被动者和弱势者;另一方面,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凭借独特的身份和话语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传播平台脱颖而出。文章从其产生背景、传播方式与特征分析抖音平台“银发网红”的发展现状,阐释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指出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传播的论文进入批量发表阶段.然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使老年传播长期处于边缘领域,很难进入主流学术话语.有鉴于此,本文指出,应将研究的重心从"老年传播"转向"老龄化传播",把"老龄化"视作一种宏观的基础结构和持续的动态过程,深入考察不同年龄群体(不仅有老年人,更有中年、青年乃至少年儿童)是如何...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探索图文社区老年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机理,对于解决老龄化背景下平台现存的“不适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被称为“老红书”的图文社区美篇App为研究情境,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爬虫获得原始资料,再使用Nvivo 11.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构建图文社区老年用户信息交流行为影响机理模型。研究表明用户需求、用户感知、信息质量、社区认同和同伴影响是图文社区老年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年轻人社区相比,美篇App内老年用户的精神追求凸显。研究结果可为平台的运营管理和适老化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媒体积极倡导的“替代性叙事”成为国际传播“南方转向”的重要表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相关国家媒体的扎根研究,发现:南方媒体通过构建“替代性叙事”积极汇入全球发展大变局,形成当代国际传播的“地方知识”,打破美西方主导性叙事的迷思,推动了国际传播超越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南方转向”。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龄人口迅速增长,老龄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速度,这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广播”言“广播”,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广播媒体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而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庞大的老年群体,可以形成可观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3.
王丹蕾 《视听》2023,(10):131-134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境遇不断改善,进而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互联网信息内容生产的银发网红。研究发现,银发网红的兴起是积极老龄化政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推动的结果。银发网红的传播策略主要包括营造情感交互,推动情感消费;利用质朴内容塑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注重沟通意义,打造专属话语体系;关注非语言符号的选择和应用等。同时,银发网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被商业资本“侵蚀”以及生产持续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也需要银发网红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内容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应莹 《出版广角》2016,(21):16-18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以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平台的社交媒体成为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营销方式的变革也辐射到图书营销领域.社群营销所具有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了群体能量与个体智慧的相互促进与资源互换共享,为激发群体阅读和购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社群营销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从而搭建了读者参与度更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李岚 《新闻前哨》2023,(13):72-74
移动化发展趋势下,“微信读书”APP以独特的“社交+阅读”模式促使青年用户群体转向社会化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用户群体依赖“微信读书”APP提供的社交资源和阅读资源,满足自身的社群互动、自我展现以及知识获取和娱乐放松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应该警惕青年用户群体因过度社交和虚假呈现而出现的沉溺于浅阅读和迷失自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平台上的影视混剪是当下青年数字文化的重要形态。论文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二创”、“混剪”展开视听语言分析及话语分析,讨论青年群体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实践中的情感与价值表达。在熟悉的社交短视频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UGC的方式消费主旋律影视内容;主旋律影视混剪在形式上往往以音乐为叙事中心,制造视听奇观,在内容上多借助历史蒙太奇式的线性结构,对原文本的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完成新的表意。主旋律影视剧与UGC结合而成的这类特殊的“快进历史”的叙述实践,唤起和重塑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应当在文化养老的进程中被赋予更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将老年群体视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选择“服务者”的视角,围绕着老年志愿者这一群体,探讨博物馆志愿者身份对老年群体带来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对长期在馆内提供服务的老年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扎根理论的编码逻辑开展质性文本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分别从动机、行为、体验和反馈四个维度来塑造她们对博物馆志愿者身份的认知。这一结果为拓展博物馆服务老年群体的方式提供了来自实证层面的证据,有助于重新思考博物馆在老龄化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雷 《采.写.编》2023,(11):104-1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生态视角强调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社交网络作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对舆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信息生态视角为基础,围绕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展开多方面研究,以期为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