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为教育带来便捷、培养时代新人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我—他”师生的传统伦理关系错乱、数据壁垒和鸿沟带来的合法权利丧失以及确定性算法和不确定性发展之间的伦理背离。究其原因,与“一切皆技术”的算法崇拜主导着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固有制度观念的时空分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主体责任壁垒密切相关。为合理规避这些伦理风险,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规制,构建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人工智能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主体弱化、对象钝化、内容窄化等潜在风险,迫切需要谋划应对之策。规避“机器替人”引发的主体弱化的风险,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促进人机协同;规避“全景监狱”引发的对象钝化的风险,关键要处理好规训与自由、监视与信任、监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规避“信息茧房”引发的内容窄化的风险,关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智能算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圈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但是现今幼儿教育事业面临信任危机问题的严峻考验,能否破解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问题,成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本文就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做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军之一,“人工智能+教育”是处于发展的制高点还是转型的关键期这一追问备受关注,人工智能由来已久的研究及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铺垫了深厚的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技术工具、教学数据分析以及教学课程管理层面,同时又存在数据选择偏差、学生情感忽视、课堂主体错位等问题。时代萌发的人工智能领域与历史孕育的教育领域的交融,无疑是一场共生与碰撞的博弈。人工智能的重效率、成效的即时性、技术的割裂性、使用的同一性以及无情主义与教育的重效果、表征的后显性、发展的规律性、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特有的人文主义形成明显反差。机器行为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机器的智化、自适应、共情性以及其联结性的研究方向,预见“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未来伟大图景:打造学习者个人数据库、提供引导性技术支持服务、更迭共生发挥人工智能教育更大效用、注重道德伦理发展不可离心。  相似文献   

8.
本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分析方法,就决策过程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在教育决策中,对决策过程影响较大的心理因素有三个方面: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和决策环境中的惯性与规范等心理因素,并就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推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目标,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短期化行为。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原理对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出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灵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134+136-134,136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的信任危机.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责任的虚化、教育目标的偏差、教师素质不高以及教育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没有了信任,教育体制就很难维持,应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有效措施是从完善教育立法、增加资金的投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监管力度等.  相似文献   

11.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Scopus数据库中近二十年8660篇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主要聚焦于国际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和知识结构。结果显示:驱动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是政策、经济投入与国际合作;而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知识结构间的关系主要涉及机器学习/教育、智能导学系统和人类学习/教育,它们在根本上体现了智能主体(人与机器)间的关系,并凸显数字化学徒制的特征。进而启发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是要重视政策、经济投入和国际合作等外部动因;二是要紧扣智能主体视域下人机关系及其四种主客体结构的核心内容;三是要加强技术伦理教育。此外,还要应对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教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相比,无论是在提升教学的高效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方面还是在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教学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上的困境、价值上的挑战和治理上的难题。这就决定了教学人工智能是无法全面取代人类教师的地位,而应该把简单的教学任务交由教学人工智能处理,将复杂的教学任务交由人类教师处理,构建一种积极务实的人机共处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确立应对算法难题之措施、保障人类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增强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复合人才的培养以及建构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等,以确保教学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酬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学历信任危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会诱导民众对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学历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学历信任危机的发生既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用人制度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内部因素相联.化解学历信任危机可以从高等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变革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合理用人制度、加强学历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信任危机、教育安全信任危机、教育内容信任危机和教育方式信任危机等.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责任虚化、教育目标偏差、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监管乏力等.失去信任的教育体制是难以维系的,破解幼儿教育信任危机需从完善立法、增加投入、打造队伍、改进教法、注重沟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20.
吴洁 《文教资料》2009,(24):138-139
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加强阅读指导,增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写作能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谈了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