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入职培训阶段是教师终身专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树立终身从教理念的关键阶段,是架起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专业化发展的桥梁.新手教师指导是芬兰教师入职培训最常见的支持体系之一,也是芬兰教育成功的缘由之一.芬兰开展同伴小组指导试点研究项目,开发芬兰教师入职培训网,面向全国宣传和推广同伴小组指导模式.芬兰同伴小组指导模式以社会建构学习为理论基础,以综合教学法为操作原则,组建同伴合作小组,开展导师培训,在新手教师入职培训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芬兰同伴小组指导模式主要经验为:重视培养研究型教师;提供可持续的教师培训;注重教师自主性发展;构建平等的成长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教师的入职阶段是教师生涯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严重影响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关于新教师理论研究比较早、比较成功的国家,分析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中高度重视入职教育、保障入职教育经费支持、注重校本入职辅导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探讨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彭景 《教师》2019,(17):90-91
加大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探索一套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重点对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当前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构建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动因、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动因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教师知识构成理论。教师入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四种类型:道德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文化取向。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模式主要有资深教师指导模式、集中培训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新手期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开端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发展影响着教师未来乃至终身的专业成长。启航培训模式关注教龄在两年以内的新手教师,立足通过新教师入职锻炼计划、定制项目式培训、园本资源库建设、师徒结对和融入式培训等形式,以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的组织运行模式,帮助新手教师突破教育实践技术难关,顺利度过初入职场的心理适应期,为幼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化学学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中的化学专业有关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程规划。用"无机化学中的一些热力学问题"这一为高年级师范生开设的课程为例,讨论师范生在职前培养中的大学——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意义。并要注意其与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文中分析了大学英语新手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构建岗前培训新体系、提高入职教育实效性、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自觉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手教师培养能够减少新手教师入职初期经历的“现实的震撼”,缩短入职周期.在师徒教师教育模式中,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不同,他们的教学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新手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体验空间,明确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教学风格、建立合理的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分组制度,实施有效的新手教师引导策略能够缓解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培养新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晋春霞 《林区教学》2023,(5):111-114
新手教师又称初任教师、新教师或新合格教师,其特点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且处于“学生—教师”的职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是新手教师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阶段,对其进行入职教育是帮助新手教师应对职业挑战,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的重要策略。基于此,以师徒制模式为中心,阐述师徒制模式下三种主要的新手教师入职教育途径,分别是传统师徒制、团队师徒制以及电子师徒制,以期为新手教师的入职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训练、缩短入职适应期等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并逐步发展成为系统的入职培训制度。其中英格兰地区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入职培训计划、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新手教师从教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英格兰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在鼓励采用多元入职培训方式,制定适合教师个性发展的培训内容,重视指导教师的选派,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一体化方面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澳大剃亚是世界上教师入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政府努力践行在线入职培训,从理论到实践都以开放的视角,进一步完善教师入职教育制度、推动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入职前三年是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新手教师要想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叙事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叙事有助于新手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有助于培养新手教师教学的敏感性和反思意识,而这些是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养成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因此,应在学校专业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三个维度构建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养成教育理念下贯穿全学程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包括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国职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本文试从教师的入职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入手,探究目前我国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实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从高度自主到高度集中的连续统一体,如何在这一连续体中间探索一种整合各培训力量、制度化运行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市—区—校”三级协同的教师职后培训基于工作实践中问题解决、学习共同体构建、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并行等理念,符合教师学习规律和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特征,根据古斯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该项目在教师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组织支持和变革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成效显著。以组织形式推广这种模式需要加强对项目总方案的顶层设计;健全市区校三方合作机制;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学校改进背景下等。  相似文献   

16.
李敏 《考试周刊》2009,(30):13-14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纽,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更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世界各先进国家无不在积极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教师的专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这三个阶段的连续和统一,并注重彼此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初任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任学印博士的《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6,(8):76-82
文章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入职教师在逐步进入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MOOCs在教学示范、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构建学习与学术研究共同体、学习评价保障深度参与和免费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基于MOOCs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并将其作为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该模式包括前期培训与指导、寻找和推荐MOOCs、自主学习、集中面授、培训考核与认证等五个主要环节,并提出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应把帮助教师找到最合适的MOOCs作为培训的重点,坚持以线上自主学习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将培训组织机构转变为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者,培训考核更加注重形成性考核和第三方认证,将培训重心转变为通过网络化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莲 《现代教育》2012,(Z1):50-51
新任教师指入职两年内的新手教师,他们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角色转换、知识转型、观念冲突等。要度过这些困境,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师范生提前做好入职准备;入职教师教育应通过新任教师入门指导等方式让新任教师认识到困境的原因并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王莲 《现代教育》2012,(2):50-51
新任教师指入职两年内的新手教师,他们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角色转换、知识转型、观念冲突等。要度过这些困境,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师范生提前做好入职准备;入职教师教育应通过新任教师入门指导等方式让新任教师认识到困境的原因并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