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程茜 《视听》2021,(1):114-115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红人层出不穷,网红经济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分工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对网红传播动因机制的研究可从不同的价值主体进行全面把握,主要分为传播主体、媒介平台、传播受众和资本推手四方面.本文对传播效应进行整体综合分析,以期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红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当下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红经济也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梳理网红传播与网红经济的概念与特征,分析网红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英颖  孟群 《青年记者》2022,(4):56-57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结合YouTube中国自媒体频道订阅榜,从主体、内容、形式、效果四个方面,总结出圈网红的传播特点与传播经验,以期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致力于探究当下网红公益直播中的口语传播,帮助人们了解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网红与整体社会发展的联结关系,以及网红影响阅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动力机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商业、媒体、意见领袖与民众等力量在持续互动中协同塑造出“公益直播带货”的媒介景观。网红公益直播讲究在跨界融合与情感动员中推销产品、推广公益,其中直播“景观的连接”建立在“好物的连接”基础上,共同叙述疫情时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感故事。网红公益直播的多模态语艺与多元符号汇流最终促成独特的幻想类型与语艺视野,即鼓励阅听众在公益参与中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营造民族共同体,在公益活动中助力“精准扶贫”并推进“乡村振兴”,在公益实践中“利他”又“利我”,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崔鹏  杨牧 《新闻战线》2022,(6):107-110
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具有许多优势。“洋网红”比较了解海外受众的喜好,更倾向以平视镜头聚焦百姓生活,能够以更细腻多元的视角展示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同时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发挥“洋网红”善于讲故事的优势,通过清新明快、传播力强的新媒体产品,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政党国际传播作为国际传播新生代,为改善国际外交关系、塑造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实践基础。本文通过从政党国际的传播价值、风险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党国际传播过程面临着制约话语传播力、消解主体公信力和影响国际舆论引导力等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凭借创新建设国际话语表达框架、建构全新的对外传播与交往渠道以及做好差异化、精准化传播,有效化解危机与挑战,从而提高中国执政党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能够为公共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多样化、高效率的手段;只有从普惠民生、促进公共利益与社会信息传播及国家社会安定的高度来认识,才可能超越由垄断部门和企业主导的三网融合的狭隘意识,从而促进三网融合向着公共利益保障与均衡的高度提升。促进三网融合实践进程下的公共传播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和国家管理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具话题性的运动员之一,谷爱凌在中外社交平台上同时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成为当下国际传播和数字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个体视角审视“谷爱凌现象”及其背后的国际传播理念转型和实践创新。基于“第三文化人”身份,谷爱凌借助社交媒体建立了一种具有“平台世界主义”色彩的身份认同,并且充分发挥“微名人”和“自品牌”的优势,为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热点词汇。它被广泛引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是成为一个公共话语,被学者、记者、政治领袖等各领域的人物所广泛使用。2009年9月8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韩国、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切入,回顾了Web1.0和Web2.0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分别讨论了Web3.0的两大关键技术——NFT和元宇宙是如何重新界定甚至彻底改写了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理念规则和实践路径,并结合对学界前沿观点和业界最新案例的梳理,总结和提炼了Web3.0时代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趋势与愿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大力发展,web2.0时代的相继到来,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迅速普及,受众的上网成本不断降低,网络活动的受众参与度大力提升。而在这其中,一大批网络红人脱颖而出,他们之前默默无名,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通素人,而如今他们通过互联网迅速走红,掀起了一场极具草根气息的网络盛宴。他们大多活跃于微博、微信等一线社交平台,拥有大量的粉丝,网络影响力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3.
网红是互联网的衍生品之一,伴随着网红所出现的网红经济是近几年来最火热的产业形态,但新型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网红"与"网红经济"的概念、网红经济的发展阶段与营销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久,第一代网红就已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性演变,网红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网红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尽相同,是通过平民造星和自我造星的方式诞生的,这也同时促进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典型传播符号将网红划分为三代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传播学视角对网红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播新格局下,推进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既是对平台社会转型趋势的有效对接,也是发挥媒体融合外部效应的路径选择。本文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的问题单与路线图,研究发现,当前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面临着自主平台间的协作困境、海外平台网络的嵌入障碍和信息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影响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在平台格局的统筹设计、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转型、社群关系的强化凝聚等方面不断发力,实现国际传播的突破与升维。  相似文献   

17.
宋丹  杨帆 《新闻前哨》2023,(1):20-21
本文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洋网红”现象,重点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果,增进各国普通民众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森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把传播效果问题分解成“选择性会聚”“传播快乐”“自我指涉”三部分。本文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红记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游戏化视角探究网红记者出现背后的成因,总结出大众传播向游戏逻辑转向、用户对主流文化进行游戏化消解两条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传播平台是新时代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平台的建设状况、建设方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代对国际传播平台的政治要求、战略要求和实践要求,在深化认识国际传播平台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存储与发现平台、科研咨询与成果转化平台、标准制定与实践平台的建设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