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悦 《大学教育》2023,(20):22-25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力推进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完善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标准体系、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泄露问题、提高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智能素养、加速国别化的国际中文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六大发展路径,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是转向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智能化,其突破口是教育智能技术创新。随着以AIGC为代表的生成式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突破,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靡,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与学科迎来大发展机遇。双向赋能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教育双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逻辑终点是教育的高绩效和培养智能素养。本文分析了AIGC教育应用的9大技术场景与4大角色任务,并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理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学科与专业创新框架,提出了学科研究范式体系以及专业创新的源动力、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中文文化教学路径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国际中文文化教学研究、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国际中文文化教学法研究等,进行分析与评述,研究显示,国际中文文化教学研究展现出从文化到跨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化到方法的多重转化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国情和文化教学参考框架》,提出新时期国际中文文化教学研究的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首先回顾汉字教学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其次分析国际中文教育时代特点及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并对汉字教学的五个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学理定位方面厘清了汉字教学传承关系,并确定了其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归属关系;研究对象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由此带动了研究领域的更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变革。研究内容包括两类:一是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的汉字教学问题;二是新时期汉字教学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方法要运用整体系统分析法、加强海外田野调查法,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法等新方法;理论支撑方面提出“顶层设计”“汉字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四个分支理论并分析其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AI)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师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教学环境、“AI+教学法”的创新到教学内容表征形式的智能化,AI的影响日渐广泛,但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伦理问题与伦理风险。进入智能化时代,教师扮演着新的角色并面临更加复杂的AI应用伦理问题,这需要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此,基于TPACK概念框架,将伦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引入,提出并构建了“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框架(AIPCEK),即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包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AI知识和伦理知识。在原有TPACK框架基础上,生成新的融入伦理的复合型知识形态:教学伦理知识(PEK)、学科伦理知识(CEK)、AI伦理知识(AIEK)、学科教学伦理知识(PCEK)、“AI+学科”伦理知识(AICEK)、“AI+教学”伦理知识(AIPEK)和“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AIPCEK)。AIPCEK继承了伦理知识所具有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协商建构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其发展模式有三种:AIPCEK发展的金字塔需求模型;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教师AIPCEK发展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AIPCEK发展模式。AIPCEK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新的特点及伦理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及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我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日臻成熟。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为参照,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滥觞和发展历史,探讨了学科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学科发展挑战应该着重采取的策略,以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开拓创新提供参考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ACTFL语言水平指南》《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进行比较,文本确定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基本定位;从教学观念、课程、课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法等方面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教学应用问题,并就教学应用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文本认为,教学中不能将语言能力标准等同于语言学习标准和语言课程标准,要重视标准体现的结构与功能并重以及知识、技能、交际三位一体的语言观,避免学生走为考而学的歧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构式语法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高频搭配的虚词性组块被认为是小句生成以及语篇构建的框架式构件,更需要优先习得。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高频搭配的虚词性组块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汉语虚词性高频搭配的特点,并进行分类。探讨了虚词性高频搭配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如可以降低学生汉语习得的门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能够提高学生汉语表达的流利度与准确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出了虚词性高频搭配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如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学生高频搭配意识的培养;要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整体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是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标准化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和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理论,阐释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内涵概念与外延,构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对该体系中的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同时,对未来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化建设在工作思维、标准化体系构建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标准引领、认证通行,专业规范、政策关照,多边合作、广泛磋商,需求牵引、科研驱动,学术支持、工程应用的因应对策,为指导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学习、测试和评估提供抓手,同时也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深化国际认知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在线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数字能力成为国际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然而国际中文教师面临对数字化发展动态不够了解、数字意识不敏锐、信息技术不熟练、数字资源开发及获取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对教师数字化发展政策和重要研究成果的解析,界定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能力的定义,并将其构成因素分成技术学习、技术应用、技术创新3个层次,涉及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伦理6个实践维度的18项能力。最后根据6个实践维度提出加强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能力的路径,从而为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研究面临很多障碍,也存在许多迷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晰。该文尝试提出一种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建构这种学科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下面的假设: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站在智能时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聚焦点、新趋势、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与挑战、疫情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未来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等主题,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中廓清了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价值与方向,在直面突出问题与危机转换思维中阐释了在线教育教师的角色优势,在综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拓展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创新路径,在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下增强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特点,彰显了教育技术学引领与促进教育创新的学科特色,展示了新时代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目前知识工程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构建领域本体是知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已有的基于本体的应用研究来看,领域本体可以在学习者模型建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开发、智能答疑系统开发、资源库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构建领域本体是各种应用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构建领域本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领域专家的参与,当前是手工完成的,建设周期长。面对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仅仅依靠领域专家来手工构建领域本体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即借助于面向文本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从教科书或科技资料中提炼出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学科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参与,从而加快领域本体建设速度。整个构建过程由“文献材料选取”、“文献材料文本处理”、“概念关系标注”、“形式化表示与存储”、“知识库评价”等五个环节组成,涉及信息提取、中文分词、术语自动提取、术语定义自动抽取等技术以及基于术语部件的概念间属种关系、并列关系半自动发现方法和基于术语互信息值的概念关联关系半自动发现方法等方法。文章还针对当前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习资源需求,选取“教学设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个案,以基于文本挖掘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来建设教学设计学科领域本体,以便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5.
计算思维已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多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思维培养需要全新的教学策略框架。本文基于美国K-12人工智能教学指南,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培养计算思维的四类七种教学策略框架,并结合案例阐述七种教学策略及实施。文章基于我国计算思维教育的发展实际,提出中小学计算思维培养的若干实施建议,以供学校和教师开展计算思维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学科名称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更替。名称的改变体现出学科内涵以汉语教学为内核,内涵范围持续扩大,包容性不断增强。然而,学科名称至今没有规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和量化分析学科英文译名的使用情况,结合使用实际和本学科在不同时期的性质特点,探究目前学科译名存在的问题,探索贴合三个学科名称概念内涵的合理译名,并探讨译名规范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际教育技术学会(ISTE)于2018年发布了《计算思维能力标准(教育者)》,这是国际范围内首个以计算思维命名的标准文本,对指引智能时代的计算思维教学具有里程碑意义。《计算思维能力标准(教育者)》旨在为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提供路线图,分别从智能时代计算思维教育者的五种身份——计算思维学习者、教育公平的领导者、围绕计算的协作者、创新者与设计者、计算思维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促进者入手,围绕计算思维、公平的领导者、围绕计算的协作、创新与设计及融合计算思维,界定了教育者应具备的计算思维能力。该《标准》的启示在于: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要明确计算思维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履行相应职能;构建教育者计算思维能力发展框架——CTPACK,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计算思维;以计算思维为牵引,带动数据素养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共同提升。就学科建设而言,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落实计算思维,促进计算思维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加深跨学科活动设计,从而推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移动学习情境中教育智能应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文章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一些教育领域数据挖掘研究成果,以教育技术学科视点,首次提出教育智能的概念,并针对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领域的基础研究、教育决策和教育智能在教学系统中的整合三个层面进行应用探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教育智能的应用层次和解决方案,对教育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示范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的涌现和智能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智能化发展及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变革,使得计算教育学的产生成为必然和应然。计算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技术的先导式发展和教育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都为计算教育学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基于学科建构的视角,计算教育学是以量化教育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新兴学科。计算教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针对教育领域的真实问题的实践与应用,以及跨领域综合性研究。研究体系以计算方法为核心,研究范式已经从自上而下的量化研究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于数据的教育规律探索研究。目前计算教育学形成了模拟实验与数据密集型探究共同发展的特征。鉴于目前计算教育学的知识建构相对缺乏,社会建构的规范化雏形尚未形成,需从学科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研究范式和学科知识生成、交互环境与教学应用构建等方面构建学科知识系统化框架,从专业学会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学术评价机制、基金项目资助等方面推动学科外在的社会建构。为推进计算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新兴、面向应用的跨领域学科,还需要系统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立专业学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推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20,(4):44-47
音乐学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因不同的学科意义常被混淆。国家在构建音乐学学科时,考虑到学科门类的相似性,对音乐学进行分类,初期划为文学学科门类,后划归艺术学范畴。音乐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元素为课程;学术研究则是音乐学的细分,从音乐学的分支学科着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拓展音乐学分支学科。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音乐学的发展及基本论域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整体框架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