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与工业时代教育形态有着质的差别,在教育理念、体系结构、教学范式、教育内容、教育治理五个维度具有新的内涵和要求。智慧教育是共同关注的全球议题,各国应增进理念共识、优化发展生态、扩大国际合作,以教育变革开创全球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圆满成功,充分彰显了教育战“疫”的中国智慧,研究认为教育战“疫”之中国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制度智慧,即以教育制度优势为照明弹,点亮教育战“疫”主阵地;二是中国政策智慧,即以政策为指挥棒,为教育战“疫”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三是中国方案智慧,即以实施方案为冲锋号,指挥教育战“疫”由规划冲向实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智慧的传承接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有效筑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理念根基;二是用实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势能;三是聚焦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问题,科学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政策;四是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分层设计教育数字化的整体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崔恺 《江苏教育》2022,(20):73-75
<正>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点战略任务。连云港市结合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建设的现实需求,以构建教育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体系为核心,实现“双千兆”教育专网、新一代智慧校园、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教师精准成长、学校装备特色化治理的智能互联。一、大数据系统支持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教育大数据系统是现代教育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转型的根基。连云港教育大数据属于行业大数据,  相似文献   

5.
"教育何为"是关涉教育的影响、作用或价值的基本原理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最终影响到整个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以往的教育功能观未能妥当回答教育的价值问题,而且把受过教育的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恰当地解释为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致使教育成为现实社会众多问题的替罪羊.人的构成不是教育的全功.教育何为?教育于人具有一种构成性价值.一方面,教育作为形成人这个目的的构成部分,构成人的生活、文化、人性、个性,就是人的别名;另一方面,教育价值是一种不断建构生成的价值,伴随着人类社会向前永续发展.古代儒家因学论教、教学相长的教学论,近代赫尔巴特的"统觉说",现代杜威教育哲学之"经验"改造,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走向审美化的教育过程观,共同昭示:教育是在个体积极进行内部省思、与他人及社会对话、互助基础上的认知(真)、评价(善)、审美(美)不断趋向丰富完美的价值建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志峰  张柯 《江苏高教》2022,(12):115-121+150
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现代大学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的相互冲突下,高校传统教学实现向智慧教学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但当下高校智慧教学存在三个“愚”区:智慧教学过程中智慧技术繁杂、教师主体遮蔽、政策激励不足,使得智慧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智慧”的功能,只达智而没有实现向慧的转移。基于现有矛盾,培养智慧之师,促进人机协同运作、回归以人为本、科学运用人工智能,突出教师主体位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智慧教育时代智慧教学化智为慧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全球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地引发了教育信息化变革。当今,我们要立足现实,前瞻信息化发展趋势,革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富有远见地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探寻“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阐述智慧教育的特征和诉求,分析智慧教育建设的必要性,辨析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提出推进智慧教育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智慧教育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化愈加体现实践取向的原则,实践智慧作为教师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以实践智慧为培养目标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即序列性的经验与持续性的指导、大学与中小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同学间的密切合作、基于现场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等,否则就会变成复发实现的伪命题而最终走向教育的技术主义、狭隘的经验主义或者是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田东中学在当选"智慧校园示范校"后继续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引入"智慧云课堂",在教学、学习、管理上助力学校的整体提升,全校所有班级实现信息化无缝对接,可实现无障碍的同步课堂、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名师讲堂、在线家长会等,初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范式。本文从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出发,主要从智慧云课堂实施背景、实施情况、取得成效及其反思、对未来的展望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智慧学习环境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各种支持与自我发挥为支撑,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给予了论证,最后指出智慧学习环境今后将以“智慧性”作为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支持智能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政策相对分散,仍缺乏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整体理解。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教育内涵以及当前智能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与不足;然后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框架与创新技术应用特点,构建了智能教育政策理论框架,并根据该框架对我国十年来的政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文章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智能教育政策应明确智能教育的定位、加强政策执行与效果评估、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等建议。文章通过研究,期望为促进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建构性活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性活动 ,教育则是人类对生活的建构。由于教育的建构性 ,使教育学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 ,表现为价值性、选择性与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学的主体建构性是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尝试建构高中生物"学导式智慧课堂",阐述了"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建构途径,并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加以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开展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已经成为各地、各校的建设重心,而智慧学区建设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智慧教育建设。结合成都XX区“智慧学区”建设实践,对“智慧学区”建设原则、路径、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智慧学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智慧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智慧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智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智慧教育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和智慧教育对教育管理与服务影响等5个维度论述了北京市智慧教育发展的模式,分析了北京市中小学发展智慧教育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以绵阳市教育装备工作实践为案例,从智慧装备理念、智慧装备工程、智慧装备管理、智慧技术培训、智慧装备应用等方面,简要介绍如何从一个区域去整体策划、构建充满智慧的基础教育装备体系,争创全国教育强市,打造绵阳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打破高校间的壁垒,建构多种资源交互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根本在于深刻认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于深入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个体需求的变化。在智慧教育时代,高校要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成果,通过高校联盟等平台建立“1+X”学分互认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显著特征,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构建我国数字教育生态的重要基座。该文梳理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具有基础服务、公共服务、智能服务等互联网平台型生态的基本特性,针对国家平台如何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了“资源赋能、数据赋能、连接赋能、技术赋能”四重赋能模型,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并在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创生、数字化能力培育、应用创新、管理者角色转换、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促进国家平台与区域教育数字化的协同发展,实现“平台共用、资源共建、生态共治、价值共创”的数字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育”构建的基础与背景,提出在云计算理念指导下构建区域“智慧教育”的定位与目标,创新构建的方法与策略,并对构建的实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