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法》修订草案新增师德失范条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国式教育制度创新。但师德失范如何融入《教师法》体系中尚不明确,高校作为最重要与特殊的适法主体,在适用师德失范条款及建立相应的标准上存在体系困境。需要从我国制度规范的纵向与横向体系入手,将高校师德失范“立法”置于国家法与社会法互动的第三种类型中,跳出传统公私法二元结构模式及相关理论的桎梏,将高校处分措施认定为“未类型化”的行政处理行为,具有可诉性。进而从以“同位保留”框定高校主体权限、以“裁量基准”提升高校处分行为正当性、以“综合性正义”形塑高校处分的程序正当、综合利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提升高校教师救济实效等层面来建构高校“立法”标准。  相似文献   

2.
失范行为理论研究领域从青少年违法行为逐步扩展至违反校规校纪、违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各种失范行为。学生常见失范行为类型包括学习、生活领域、道德规范和网络等方面,失范行为给学生本身带来消极心理影响。本文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提出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识选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重要作用。基于麦考尔—韦伯的内容过程分析模式理论,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当前我国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在开展通识选修课程中的组织管理情况,提出当前高校“工具型”“文化型”“主体型”3种主流模式,并对其组织模式特征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制定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教育主体和一些研究者认识中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即价值多元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从实质上说,这是对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判。虽然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行为失范的问题,但要看到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是认同的。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从哲学上正确把握价值本质、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引导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实施教育关怀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从教育关怀视角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心理分析,进而选择教育关怀与心理救助的有效路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失范的认识,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形成的矛盾以及网络道德失范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消解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与现象,要求我们要顺应网络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和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网络主体的主流价值观、自律与他律、自教与他教、主体性与个性化的教育,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网络德育的发展来促网络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教育行为集中体现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被依法授予的对本行政区域行使的教育调控权、管理权,对教育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权以及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发布权等等,同时也包括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教育行为。多年来,素质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除微观教育主体存在一些问题外,重要的是因为地方政府教育行为失范(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教育行为)。因此,研究和规范政府的教育行为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地方政府教育行为失范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个别人为谋求利益和荣誉而采取的违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课堂失范行为是指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范围内不同程度地违反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活动与行为.从课堂教育教学的角度可以把课堂失范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学习方面的失范行为,遵守纪律方面的失范行为,师生关系方面的失范行为和课堂考试方面的失范行为.中学生课堂失范行为总体上有如下一些突出的特点:行为主体性,数量上升性,形式多样性,行为互袭性,后果严重性,解决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水平提升,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行为失范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要、家庭满意的新一代高职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归纳总结了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六种表现,分析了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内外因素,制定行为规范养成的基本思路,提出七项可行性措施,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引导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失范行为表现在图书“霸权”行为、盗用破坏信息资源、损毁偷盗图书、破坏阅览环境和设施、言语举止失当等方面。其原因既有个人主观的文化、心理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解决读者失范行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优化阅读环境,净化读者心灵;增强工作责任心,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率;办好专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借阅行为;对有失范行为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惩戒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所高校853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失范行为,分别体现在教学责任的履行、师生关系及学生评价;科研研究过程、成果发表、学术评价以及教师对社会兼职及其与本职工作利益冲突的态度等方面的失范。鉴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应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通用标准,以规范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  相似文献   

11.
协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协作教育理念,被视为未来教育的方向。通过实证调查与日常观察,对当前制约农村家校协同教育顺利发展的失范行为进行归纳分析,从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对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主体地位失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协同内容狭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评价规范失实等各种阻碍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中各种失范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与策略,以期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行为失范大学生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  陈雯 《考试周刊》2008,(21):143-144
本文主要研究对于大学生诸如违反校规校纪.厌倦学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缺乏学生应有的规范等失范行为的教育处理及处理后的关注.具体包括行为失范大学生自身潜在的或称隐性的价值评价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如何掌握教育中批评的分寸,防止处理失误,造成学生更为严重的行为失范;对于行为失范大学生如何在教育处理后进行充分的引导和帮扶等.本文力求从根本上探索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效对策及教育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行为,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日趋凸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措施,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强化对问责结果后续管理的"一票否决制",只是惩处师德失范行为的权宜之计,建构并完整实施师德问责体系,才是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本之策.为分析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对154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德问责中的问责主体、学校(连带责任客体)对师德问责的重视程度、国家师德政策(问责内容)的具体性、问责结果及其后续管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要完善师德问责体系并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合理设置问责主体、提高学校对问责的重视程度、增强问责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保证师德问责结果及后续管理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强化对问责结果后续管理的"一票否决制",只是惩处师德失范行为的权宜之计,建构并完整实施师德问责体系,才是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本之策.为分析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对154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德问责中的问责主体、学校(连带责任客体)对师德问责的重视程度、国家师德政策(问责内容)的具体性、问责结果及其后续管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要完善师德问责体系并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合理设置问责主体、提高学校对问责的重视程度、增强问责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保证师德问责结果及后续管理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教师的失范行为大量存在且类型多样。这种失范行为是教师在特定教育教学情境中做出的与规章制度、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不相符的反应,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这些失范行为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并且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着社会规范的权威性的发挥及其重构。社会可以运用沟通、激励、协调和控制等策略对这种失范行为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全面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信息洪流充斥的虚拟世界的蔓延,这种时代背景与生存空间带给了大学生无穷的选择机会,但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解失范类型与行为成因,我们选取了22所高校1708名大学生、126名教育工作者和46名大学生家长作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违规行为、侵权行为、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四种类型;对"虚拟网络"的误解、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度崇拜等为行为产生之内因,社会集体意识的衰落和规范的缺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等为行为之外因。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须采取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大学生的网络生态环境等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工具给学生提供诸多实用和便捷,但由于其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等,也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道德“失范”很可能成为现实道德“失范”的起点,因此,在当今“微时代”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有效利用好这一网络交流平台,除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外,还应该注重从责任伦理视角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判、价值指引,建构学生的责任伦理意识,进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技术赋能教育成为发展主旋律。然而,技术所塑造的社会形态正具象化为一种风险社会,不仅引发了全球性治理,也使得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暗藏危机”。研究从主体行为失范的视角分析了五大教育关键主体所面临的可能挑战,并剖析其主要根源在于技术设计与价值意向性的偏误、技术加速逻辑混淆教育育人逻辑,以及教育治理意识与方式缺乏超前性三个方面。为规避风险社会中的教育危机,可以从技术的研发、应用到监管,筑起教育安全防线,全面提升防范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