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的教研指导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逐渐从“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单向传统教研方式,向“你说我听”、“我质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问”、“我建议你选择”的双向对话为主的新教研方式转变。并从深入基层听课、兼课,聚集课堂运用“实作指导”,倡导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强调开展教研活动的技巧等方面改进教研指导方式,提高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对某县区38名教研员做过粗略了解,78%的同志在如何使教研工作求新求实的问题上含糊其辞,大部分也仅仅是能够按照传统作法去听听课评评课而已。笔者认为,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研员必须做到“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教研方法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教研员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教研的主体是教研员和教师,而不是教研部门单方面的人员;教研的过程是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新课程共育共进的过程,而不是教研人员的“单兵独战”和“闭门造车”;教研工作是一种通过教研员与教师互动、合作、对话与探究共同构建的教…  相似文献   

3.
吕波 《现代教学》2011,(10):25-26
在日常教研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研员服务、指导中问题研究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够强,造成理念与行为的脱节;教师对教研员的接纳度和信任度不够高,“需求”的时候很热情,过后就疏远;教研中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有效互动少、不深入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教研活动大都是“自上而下”;教研员“预设”多,  相似文献   

4.
转变“导演”与“演员”的角色在长期的教研活动中,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教师们已经习惯于崇拜教研员的“权威”。“请帮我们指导指导”、“请多提宝贵意见”等话语常常出自于教师之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员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演员”,教研员也不再是“导演”,教研员应转变传统的“导演”角色,并帮助教师逐步转变“演员”角色,与教师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想,教研员也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  相似文献   

5.
“蹲点教研”是在传统教研工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实施“蹲点教研”,要求全体教研员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一起走进学校,倾听教师的呼声,增进彼此的了解;走近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缩短彼此的距离;变指令性安排为参与式服务,通过听课、评课、亲自做课、参与和指导教研活动等方式,达到指导、帮助的目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创生者和实践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和推广者,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且也必然要呼唤教研工作的转型。教研理念要体现“三个转变”从教学管理转变为教研员与教师专业上的共同成长。一直以来,教研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指导教师如何备、教、批、辅、改、考,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  相似文献   

7.
构建多元互动教研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我们河西区教研室自2002年承担了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项目以来,一直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创建多元互动的教研模式。所谓“多元”是指与教学研究相关的各个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和教研员。概括地说,多元互动教研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教  相似文献   

8.
邓光明 《今日教育》2008,(11):28-29
传统的教研工作注重“自上而下”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往往扮演的是“检查者”角色。新课程实施后,广大一线教师希望,教学研究要立足于身边的课堂实践,有针对意义;学术活动要达到一定的交流深度,有启迪功能;理论阐述要紧密联系具体的案例,有支撑力度;课题研究指导要便于操作,有实质内容。这些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呼唤着教研员角色与职责的转变,呼唤重新构建教研模式。对此,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出“3+2”教研员工作的新模式,其中的“3”,指每周用三个工作日分别开展“下校蹲点”“集体视导”和“区级教研”工作;“2”指每周的另外两个工作日由教研员灵活安排,主要用于学习进修和试题命制。  相似文献   

9.
教研员角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特别是在校本教研中教研员角色与传统的教研员角色相比,其含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校本教研中,教研员如何继续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必须正确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强化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需要教研员开展“下水教研”活动。“下水教研”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体现着对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下水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多种方式“下水教研”,对于加强学校的教学研究指导,对于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强化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需要教研员开展“下水教研”活动。“下水教研”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体现着对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下水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多种方式的“下水教研”,对于加强学校的教学研究指导,对于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研指导方式的需求调查表明,基层学校的教师需要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但更需要教研部门提供“深度介入”的教研方式。“下移、下行、下蹲”是转变教研方式的基本要求,“协同、常态、蹲点”是“深度介入”教研方式的基本内涵。转变教研方式是对有效教研的反思与实践,也是新形势下教研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立身立足、有所作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特别是校本教研工作全面推进以来,教研部门普遍开始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教研场所从教研室、教科院、进修学校转移到一线的学校和课堂中。教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正逐渐从“领导管理”转为“指导共进”,教研员除了组织协调教研工作外,更多地扮演着教师专业成长伙伴的角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刘咏春 《江苏教育》2006,(1A):25-26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聆听了吴永军教授关于校本教研的一个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吴永军教授告诉我们.真正有效和最受教师欢迎的教研方式是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备课.然后听他们上课.再评课.而不只是去听课、评课,教研员要参与到教学前期的备课中。这种说法让我心中一动。因为曾经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看过一篇报道,上海的顾泠沅教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最受教师欢迎的教研方式.结论与吴教授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5.
席广涛 《广西教育》2006,(1A):48-4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研员不能再以“权威”的角色自居,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成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因此,采取观摩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自主式教研、互助式教研、随机式教研、网络式教研等教研方式,是适应新课程,实现教研员工作方式变革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教学三要素之一,教研课程是实现教师进修院校功能和教研员角色定位的载体,开发和实施教研课程是新时代教研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针对当前教研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人本智慧教育论下教研课程开发的策略与途径,以期化解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异化”等问题,逐渐去除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许多地方都做了积极的探索 ,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本文从如何改变教研方式 ,构建教师发展新通道 ,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分析传统教研方式的弊端客观地说 ,多少年来教研部门已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按照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从教研员自身看 ,已根深蒂固的建立了“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安排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围着教研员转。如 :搞观摩课 ,往往是教研员选课 ,然后导课 ,甚至每一句话怎么说都教到 ,课后 ,教研员侃侃而谈 ;搞讲座 ,往往是照着事先写好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研员和教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更好地发挥教研员工作“研究、指导和服务”三大职能,要求教研员不断实现教研创新,做到变、促、磨、议、研、查,最终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丁薇 《河北教育》2014,(3):38-38
在“以校为本”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校探索出一种“三段式”的教研形式。这是立足本校,以教师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形式。它既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促使教师不断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听后记”是反思美术教研策略的有力依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教研员除了知行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使学科教研更贴近基层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听后记”,是教研员及时捕捉教研活动信息、了解教师真实感受的主要渠道;是教研员反思教研活动成败、及时调整教研策略、提升教研品位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