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新闻关注民众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状态等内容要素,但是在融合报道的大趋势下,很多精品内容难以得到快速传播。原因在于创作素材狭隘、呈现方式约束、内容话题性匮乏等。文章结合民生类微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经验,从视觉元素、人工智能、多方取材等角度,论证了新闻内容精耕细作的传播要素,同时提出了新闻编辑加强“创作者”思维引领,重视“剧情化”构思设计,充实“画中话”思想解读,扩大“画外音”传播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各类传播新技术的普及,大大改变了媒介内容生产的环境.相应地,主流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的特征: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动摇了原有新闻生产规范;以“沉浸”为诉求的新技术破坏了以客观性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排他性导致新闻公共性的丧失;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多元话语格局.从正统新闻理念出发,这些新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失范”,也给新闻管理部门带来了诸多规制层面的问题,如何管理新技术语境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生产及传播过程,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方艳 《青年记者》2016,(14):12-13
“反转新闻”伦理评价起点的确定 新媒体技术使“大众自传播”成为可能,大众很多时候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大众自传播”是指通过微博等产品,网民能够以“我”为中心生产信息和内容,并且通过网站实现数字内容的传播和共享.①这种“大众自传播”现象影响着新闻生产乃至新闻业,特别是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发布等环节.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是什么”是需要重新定义和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可以发信息”不等于“人人可以发新闻”,也就是说“信息”与“新闻”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4.
“央视新闻”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微博、抖音、客户端等平台的官方“发言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集、整合、策划新闻,积极挖掘新闻深度、提高新闻时效、跨领域协作创新技术,构建全媒体输出矩阵。本研究通过剖析疫情背景下“央视新闻”的内容生产策略、积极传播效应与赋能传播优化路径,探讨突发事件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名专栏”提供了一个审视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力的重要窗口。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应逐渐实现内容生产、话语表达与技术创新的嵌入与融合,彰显主流媒体的技术赋能,实现传受互动的融合传播。“新闻名专栏”也应在移动化、社交化与智能化传播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升主流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张歆 《新闻前哨》2022,(15):39-41
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采写流程、内容形态、传播规律、评价标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纸媒记者的工作环境,面临着“双重”目标——既要注重文字采写,写作报纸精品新闻稿件,又要拥抱新媒体,拍摄图片、视频,生产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作品。纸媒和新媒体在内容偏好上的差异,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生产思路,相应地,记者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必须具备“双核”思维,当面对新闻线索时,瞄准合适的传播平台,开展新闻采写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短视频现场新闻主要在网上传播,新闻性、碎片化特征明显,创作时既要符合新闻规律,又要用好短视频特性。主流媒体记者要发挥现场新闻采访报道优势,研究网络传播规律,生产出更多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好作品,在网络主战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作品迅速成为用户需求量极大的内容产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月25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  相似文献   

8.
讲好地方新闻,是新闻报道一直以来的重点,也是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选题困难度大、受众范围小、影响力薄弱,这些束缚决定了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新闻无法赢得流量入口的生存现状。地方新闻如何走出困境,不再生产模板式的"快餐"新闻,或"好内容"无人问津。破解之道在于如何深刻理解"本土化"一词,进一步解决信息匹配的问题;其次,在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要学会用大众思维讲好地方小众故事。最后,善用传播技术为优质内容增添"活力"。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以期为地方新闻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对BBC UGC HUB(英国广播公司用户生产内容集成中心)的新闻实践进行审视的基础之上,认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经不足以准确地描述融媒时代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图景,并尝试提出“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两个全新概念.和其他诸如“公民新闻”等概念进行的辨析以及对“受众参与内容”的类型化分析使得我们对这一在融媒时代彻底走向前台的新闻实践有了一个初步的学理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胡杰  林斐然 《青年记者》2017,(22):15-16
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新京报不断建设专业架构,在融合式报道传播中,向纵深方向迈进,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近年来,我们涉足新闻视频内容生产,进行了很多探索,包括“我们视频”和“动新闻”在内的新闻视频对新京报来说,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产品,而是日常新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开播的好,编辑就要进行运用创造性思维并精心制作节目.编辑工作贯穿于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个过程,包括节目策划、内容构思、组织素材、加工、制作和传播的全过程.编辑就是广播新闻制作的指导者,具有核心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编辑工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论文对强化广播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进行了研究,要把好新闻质量“关”,把好新闻传播“关”,把好舆论导向“关”,认为如果新闻编辑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广播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闻信息传情,是指新闻传播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其形式都赋予新闻以自身的感情,从而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引发受众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军 《青年记者》2017,(22):13-14
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从根本上来看是传播技术的飞速更新造成的,即时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在刚刚兴起并迅速流行的时候,必然会暂时培养出快餐式、摘要式和转载式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也会反作用于新闻内容本身.但当传播技术的更新进入稳定期之后,新闻的“产品”本质一定会回归:原创和深度.这就是没有纸质版的美国“赫芬顿邮报”CEO阿里安娜·赫芬顿所说的:“我们仍然需要专业的记者生产真正好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具有揭示新闻事实、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增强传播效果等作用,在新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业内谓之“题好一半文”。在网络传播时代,报纸采编人员更加重视标题制作,从多维度让标题出彩,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在湖北日报编辑工作中,打磨标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下面拟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几个案例,从色彩美和音韵美的角度作一点梳理。一、色彩美和音韵美在标题中的美学价值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美是一种审美类型。在大自然中,  相似文献   

17.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广播新闻在内容选取、生产和传播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广播媒体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主流作用;在生产和传播模式方面,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全媒体制作平台的搭建,积极拥抱新媒体,深化供给侧改革;在表达方式上,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一、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在2005年又有一个新概念“Web2.0”被提了出来。在传播学者看来,它对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非专业人员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深层渗透;②网络新闻内容结构的变革;③网络新闻生产层次的进一步清晰;④网络新闻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化与合作模式的多样化;⑤网络受众新闻消费模式的多元化与社会化;⑥媒体融合局面的不断明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探讨人类与信息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生态形成。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思考技术的边界,以及面对技术革命浪潮时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旨在结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最新应用,梳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脉络,思考ChatGPT对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挑战。【结果】ChatGPT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高效获取信息,提供新闻写作灵感来源,助推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多方面。与此同时,ChatGPT在新闻业中应用的潜在问题包括虚假新闻、内容生成“全面”却不“深入”、数据内容的风险与偏见等。【结论】新闻业人才培养的应对性改变可以基于更加强调“融通”育人思想、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专业素质培养、加强人机协作能力培养等,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与发展方向,以确保新闻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革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