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峰 《青年记者》2008,(9):18-19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老了,最近经常对刚入行或者没入行的准记者们说,你们运气太好了。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大报的记者,在承担了一次次重大报道任务后,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最近出现失眠、烦躁、厌倦、心悸等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难以自控。听朋友说,你刊《服务热线》栏目经常解答新闻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你们能帮我分析一下原因,找一找解决的办法吗?读者杨锦锦务热线主持人李宝萍  相似文献   

3.
旗杆21号     
一种野蛮的气息贯穿全岛 2012年5月17日。我陪北京来的三个记者去江心洲找郭海平。郭海平在电话里说,我在你们一上岛的地方等你们。 但是那三个记者在出发前发现一个昂贵的三脚架不见了,调宾馆录像、去派出所报案费了不少时间。这让郭海平在约定的地方足足等了有40分钟。那天太阳很烈。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5.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6.
的我们采访团离开武汉的前夜,突然有人敲门,不期而至的是湖北中医学院的12位教授。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屋子里坐得满满的。“你们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他们问。我说是。“你们是北京来的?”他们又问。“可找到你们了。”“找你们真不容易。”“一大早从广播里听到你们来武汉的消息后,我们就到处打听。”教授  相似文献   

7.
胡晶 《湖北档案》2007,(1):16-16
2007年元月,十堰市先后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人大和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在这三个会议上,我佩戴工作证,忙碌在各个会场上。元月17日,十堰市委书记赵斌作完工作报告后,接见新闻记者,我也乘机挤了进去,当赵书记握着我的手问,你是哪个新闻单位的,我红着脸说,是市档案局的,专门收集大会音像档案的。赵书记面对所有的记者和工作人员说:“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档案局的这项工作做的不错,你们把十堰的变化都永久的记录在档案里,珍藏在档案馆里,以后我们的后人都会看到十堰的沧桑巨变,你们的功劳不可没,你们的工作很主动,做的很好。”这是赵书记接见记者时讲的最长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9日上午9时整,已是古稀之年的秦国经先生如约地站在故宫西华门前,远远望去,像一棵不老松。本来记者说去档案馆找他,因为记者去过第一历史档案馆,对一史馆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他执意要等我,他的诚恳和执著让我不忍心再坚持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11.
记者文摘     
毛主席谈如何写文章 毛主席起草的以彭德怀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的文告登报的当天(1958年10月26日),毛主席找我和田家英谈话,除了要我们去河南调查人民公社的情况外,也谈到炮打金门、马祖。他还对我说,你们要善于抓动向。看来现在还不大懂。美国人想从金、马脱身,杜勒斯谈话就显露了这个动向,你们没有抓住。你们编辑部也不大会写文章。接着,他拿当日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为例,谈了如何写文章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3.
旗杆21号     
一种野蛮的气息贯穿全岛2012年5月17日。我陪北京来的三个记者去江心洲找郭海平。郭海平在电话里说,我在你们一上岛的地方等你们。但是那三个记者在出发前发现一个昂贵的三脚架不见了,调宾馆录像、去派出所报案费了不少时间。这让郭海平在约定的地方足足等了有40分钟。那天太阳很烈。从地图上看,长江虽然总体沿着它自身的河床而下,但沿线不免漫渍横流,因此会形成无数的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假如你们的行为不比我们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更公正、更平和、思想不能更理性的话,那么你们就等着被魔鬼带走吧南怀瑾仙逝。有一天早上,我正在电脑前看自己一两年前写南先生的文章,接到媒体的采访。我答到后来,才想到媒体有备而来,太想给南"盖棺定论",希望客观公正却多涉及了社会的负面评价。我善意地提醒记者,没想到下午就有人说,你在骂南先生。看看网上发布的采访记录,虽然有所删节,但大体是我的话,只是没想到评论几乎一边倒地骂我。  相似文献   

15.
稳定情绪,积极投入工作。"您好,**频道。""您好,我想反映一个问题,别人欠我的钱已经两三年了,想请你们帮帮忙。""不好意思,私人之间的经济纠纷我们不介入。""我就是想请你们帮帮忙。""不好意思,私人之间的经济纠纷我们不介入。""你们不是说为民解忧,有事就找**频道吗?""不好意思,私人之间的经  相似文献   

16.
徐良一案,而今已取得一审的胜利。当这篇杂感问世时,想必二审也已凯旋了。那是应当祝贺他的。然而如何的判决,也终审不掉我对“徐良案”的种种杂感。案件的由头,是上海的文化艺术报登了一位作者写的文章,说的是上海一个会议上,对徐良为来沪演出而“索价三千元”一事究竟是非如何,进行了一番研讨。然而徐良说并没有那回事,于是起诉,告  相似文献   

17.
用身体验才能用心体会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相似文献   

18.
的确,高尚的情操是鼓舞人心的。我、他哥、病友和家属们以及那么多的医务工作者,谁都没有想到嘉鹏身上蕴藏着那么大的潜在能量,看着他的训练,简直是得到了一次人生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20.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