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3.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史,搭载着电视这一媒体,春晚牢牢地吸引着国人的目光,把这台晚会成功地镶嵌在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里.每年春晚都会迎来一番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是一片骂声.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观照了大众传媒在南非足球世界杯报道中,如何想象性地构建了"意识形态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以及"战争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中国传媒和国人多元复杂的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5.
安丸良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现实的天皇是这样一个权力有限的矮人.那么那作为巨大权威的天皇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能君临日本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生身天皇与作为权威的天皇之间到底介入了什么要素。  相似文献   

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秦茜  田甜 《新闻世界》2013,(8):326-327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8.
刘瑜  孙晓雷 《新闻世界》2011,(7):158-159
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探究印刷语言与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大众传媒以其印刷语言持续作用于国民意识以及国家的具体想象,使国民把自己与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近代国民"想象的共同体",形成近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要求电视的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复合策略能够支持并维护显在的意识形态价值信息,电视媒体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心.电视作为一个共享的视听共同体,既要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模式,也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电视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在推进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实践进程中,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49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纪录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有关媒介与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为研究框架,试图展现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为新中国提供了展开民族国家想象的影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影视传播与民族想象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广泛注意和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一是"民族想象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的积极意义,二是影视传播对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建构作用,三是过度想象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族想象共同体"这样的表述中,真实存在的共同体是本质,想象的作用是凝聚与加强这一共同体,而影视传播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对民族认同和民族想象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仪式的角度解读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是如何被“神话化”,如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其中“果粉”们的狂热可以让他们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新产品,而每一次的排队渐变为一种仪式。媒体对于乔布斯逝世的海量报道更是让传播显示了仪式的隐含意义,受众在这场传播仪式中确认着、接受着并塑造着苹果的神话。无论是“果粉”们主动参与的仪式,...  相似文献   

15.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频道是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率和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论文从仪式传播角度论述了电视新闻在确立政治权威秩序、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共同体、提供身份认同中的仪式传播价值和仪式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7.
牛草雨 《东南传播》2023,(6):103-106
詹姆斯·凯瑞认为符号实现了对现实的表征,又表征着现实。在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就是要关注如何通过仪式及符号表征来强化共同体身份认知,维系情感、深化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认同感。通过对仪式观特点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的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意识的内涵与发展的论述,提出以下两条基本路径:一是以“五观”为底色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符号;二是以影视声像媒介为仪式载体引导共同体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互联网等技术平台的网络传播,以其结构性变化,为以往印刷科技主导的"想象的共同体"赋予了新的特性。本研究试图探究,从传统"想象的共同体"到互联网媒介中的"共同体",人们进行"共同体"归属感等的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进而为建构公共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