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认知情况和处理方式,探求遏制微信朋友圈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诸多乱象和隐忧。本文正是基于微信朋友圈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来分析各种乱象,并结合传播学知识探索微信朋友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现象。朋友圈中发的自拍照现象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被看的符号性的表达,通过人际间在朋友圈内点赞和评论进行互动交流。身体的符号化使得自拍照发到朋友圈时呈现出一种看与被看关系的特殊视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内容"点赞"表达自己的关注与态度,笔者试通过对朋友圈内容、何为"点赞"、为何"点赞"、"点赞"的思考等内容展开分析,探讨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微信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一款主流社交软件,涵盖了即时通讯、朋友圈、订阅号、线上支付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微信中的聊天头像、表情包,订阅号和朋友圈中存在大量的视觉传播内容,是"读图时代"人们所依赖的重要媒体。本文对这些视觉传播内容的类型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信使用的大众化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以微信朋友圈成瘾为例,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期待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理性使用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深刻嵌入大众生活,甚至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而朋友圈则在微信各项功能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一部分微信朋友圈的弃用者.本文尝试对这些朋友圈弃用者的心理动机进行探析,剖析人们在线上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与思想,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自身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依然保有可贵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正式上线,广告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在保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广告商还要周密而慎重地传播朋友圈feed广告,找到和微信平台、受众三方关系的制衡点.文章结合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传播价值,探讨了feed广告传播方式,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旨在为微信社交平台及广告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孙淑娟 《青年记者》2016,(27):28-29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机制密切相关。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一社交工具,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6亿。微信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文化的传播渠道。其中,微信公众号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利用微信提供的视听功能,微信公众号向订阅用户发布各种文化资讯,再通过订阅者将信息分享到各类朋友圈,进而获得订阅数量的增长与影响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交软件,短短五年时间里用户量突破6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出现在微信中的微商传销却给微信的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传销、网络传销和微信传销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朋友圈传销活动的跟踪观察,深入体验等,探究微信传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它对微信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占波 《青年记者》2016,(35):78-79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快速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输,并推出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微信用户可借助“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几种方式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①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和有趣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微信之所以受大学生热捧,主要是因为微信有很多娱乐和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8.
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使用手机的体验感。其中,微信作为最普遍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着非常庞大的使用群体,"朋友圈"、"摇一摇"、"微店"等附加功能丰富着用户体验。其中微信朋友圈的营销行为,即俗称的微信代购迅速发展,对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微信代购行为中是否存在第三人效应,本文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9.
如今微信及朋友圈点击值爆表,作为一种新型手机社交应用,不仅拓展了用户的交往方式,还培育了新的生活方式。身份焦虑问题由来已久,本文以微信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人们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危机,简析用户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诱因——身份焦虑,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缓释了身份焦虑,又引发新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